[方藥] 醫方集解



◎方 名:六味地黃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真陰,除百病
編 號:001
組 成:熟地黃 茯苓 丹皮 山茱肉 山藥 澤瀉
主 治:1.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2.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欬嗽。
3.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
4.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
5.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證。
加 減:1.血虛陰衰--熟地為君。
2.精滑頭昏--山茱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
4.小便淋瀝--澤瀉為君。
5.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
6.脾胃虛弱,皮膚乾濇--山藥為君。
→言為君者,其分用八兩,地黃只用臣分兩。
歸 經:足少陰厥陰藥
方 義:1.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
2.山茱--溫肝逐風,濇精秘氣。
3.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
4.山藥--清虛熱于肺脾,補脾固腎。
5.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
6.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
7.六經備治。而功專腎肝,寒燥不偏,而補兼氣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殫述也。
變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黃湯--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兩--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虛贏少氣。
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黃蘗、知母」各二兩--名知蘗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
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尺脈旺者宜之。
4.本方加「桂」一兩→名七味地黃丸。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
5.本方加「五味」三兩,名都氣丸→治勞嗽。
6.本方加「五味」二兩,麥冬三兩→名八仙長壽丸。再加紫河車一具,並
治虛損勞熱。
7.本方加「杜仲(薑炒)、牛膝(酒洗)」各二兩→治腎虛腰膝酸痛。
8.本方「去澤瀉,加益智仁」三兩→治小便頻數。
9.本方用「熟地二兩、山藥、山茱、丹皮、歸尾、五味、柴胡各五錢。
茯神、澤瀉各二錢半」,蜜丸,硃砂為衣→名益陰腎氣丸→治腎虛目昏。
10.桂附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名腎氣丸→治蠱脹。
煎服法:蜜丸,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來 源:六味地黃

◎方 名:七寶美髯丹(補養之劑)
總 結:補肝腎
編 號:002
組 成:何首烏、破故紙、白茯苓、菟絲子、枸杞、牛膝、當歸
主 治:1.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痺、腎虛無子。
2.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
歸 經:足少陰厥陰藥
方 義:1.何首烏--澀精固氣,補肝堅腎→為君。
2.茯苓--交心腎而滲脾濕。
3.牛膝--強筋骨而益下焦。
4.當歸--辛溫以養血。
5.枸杞--甘寒而補水。
6.菟絲子--益三陰而強衛氣。
7.補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
8.此皆固本之藥,使榮衛調適,水火相交,則氣血太和,而諸疾自已也。
煎服法:蜜丸。鹽湯或酒下。
禁 忌:忌鐵器。
來 源:邵應節

◎方 名:還少丹(補養之劑)
總 結:陰陽平補
編 號:003
組 成:大棗、杜仲、牛膝、遠志、石菖蒲、肉蓯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
五味子、茯苓、山藥、熟地黃、枸杞、楮實
主 治:1.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
2.肌體瘦弱、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牙齒浮痛等證。
歸 經:手足少陰(心、腎)足太陰(脾)藥也。
方 義:兩腎中間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陽,人之日用云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
則無以薰蒸脾胃,飲食減少,而精氣日衰矣。
1.蓯蓉、巴戟--能入腎經血分;茴香--能入腎經氣分,兩者可同補命門
相火之不足,火旺則土強而脾能健運矣。
2.熟地、枸杞--補水之藥,水足則有以濟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補腰膝以助腎。
4.茯苓、山藥--滲濕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遠志、菖蒲--通心氣以交腎。
7.大棗--補氣益血,潤肺強脾。
8.楮實--助陽補虛,充肌壯骨。
此水火平調,脾腎交補之劑也。
變化方:丹溪去「楮實」→更名滋陰大補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換茯神,加川續斷,名打老兒丸。
煎服法:加棗肉蜜丸。鹽湯或酒下。
來 源:楊氏

◎方 名:黑地黃丸(補養之劑)
總 結:健脾補腎
編 號:004
組 成:蒼朮、熟地黃、五味子、乾薑、棗肉
主 治:1.治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色青黃。
2.亦治血虛久痔。
歸 經:足太陰少陰藥。
方 義:喻嘉言曰:
此方以蒼朮為君,地黃為臣,五味為佐,乾薑為使。
治脾腎兩臟之虛,而去脾濕,除腎燥,兩擅其長,超超元箸。
視後人之脾腎雙補,藥味龐雜者,相去不遠耶?
煎服法:棗肉丸。米飲或酒下。

◎方 名:虎潛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陰
編 號:005
組 成:黃柏、知母、熟地、當歸、芍藥、牛膝、龜板、虎脛骨、瑣陽、陳皮、
乾薑、羊肉
主 治: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勞熱。
加 減:冬加「乾薑」一兩。
歸 經:足少陰藥(腎)也。
方 義:黃蘗、知母、熟地--所以壯腎水而滋陰。
當歸、芍藥、牛膝--所以補肝虛而養血。
牛膝--又能引諸藥下行,以壯筋骨,蓋肝腎同一治也。
龜版--得陰氣最厚,故以補陰而為君。
虎骨--得陰氣最強,故以健骨而為佐。用脛骨者,虎雖死猶立不仆,
其氣力皆在前脛,故用以入足,從其類也。
瑣陽--益精壯陽,養筋潤燥。
然數者皆血藥,故又加「陳皮」以利氣;加「乾薑」以通陽。
羊肉--甘熱屬火而大補,亦以味補精,以形補形之義,使氣血交通,
陰陽相濟也。
變化方:丹溪加「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五味、菟絲、紫河車」--名補益丸
==治痿。
一方加龍骨--名龍虎濟陰丹==治遺洩。
煎服法:羯羊肉酒煮爛,搗丸。鹽湯下。
命 名:名虎潛者,虎陰類,潛藏也,一名「補陰丸」蓋補陰所以稱陽也。

◎方 名:天真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氣血
編 號:006
組 成:人參、羊肉、蓯蓉、山藥、當歸、黃耆、天冬、白朮
主 治:1.治一切亡血過多,形槁肢羸,飲食不進,腸胃滑泄,津液枯竭。
2.久服生血益氣,暖胃駐顏。
歸 經:手足太陰藥
方 義:喻嘉言曰:「此方可謂長于用補矣。
人參、羊肉--同功。
而蓯蓉、山藥--為男子之佳珍。
合之:當歸--養榮;黃耆--益;天冬--保肺;白朮--健脾。
而其製法尤精,允為補方之首。」
煎服法:1.為末,安羊肉,縛定,用無灰酒四缾,煮令酒乾,入水二斗,煮爛。
2.再入後藥--黃耆、人參、白朮為末,糯米飯作餅,焙乾,和丸
3.溫酒下,如難丸,用蒸餅杵丸。

◎方 名:三才封髓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脾肺腎
編 號:007
組 成:天冬、人參、熟地、黃柏、砂仁、甘草
主 治: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而不燥。
歸 經:手足太陰足少陰藥
方 義:天冬:以補肺生水, 人參:以補脾益氣, 熟地:以補腎滋陰。
==以藥有天地人之名,而補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參贊居中,故曰「三才
」也。
喻嘉言曰:加黃柏以入腎,加砂仁以入脾行滯,加甘草以少變天冬、黃柏之苦
==俾合「人參」建立中氣,以伸參兩之權,殊非好為增益成方之比也。
變化方:除後三味等分煎==名三才湯,治脾肺虛勞欬嗽。
除前三味==名鳳髓丹,治心火旺盛、腎精不固、易于施泄。
煎服法:麵糊丸。
蓯蓉五錢,切片,酒一大盞,浸一宿,次日煎湯送下。
來 源:拔萃

◎方 名:大造丸(補養之劑)
總 結:肺腎虛損
編 號:008
組 成:紫河車、黃柏、敗龜板、牛膝、杜仲、地黃、人參、麥冬、天冬
主 治:治虛損勞傷,欬嗽潮熱。
加 減:夏--加五味子。
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乳煮糊丸)。
歸 經:手太陰足少陰藥
方 義:河車--本血氣所生,大補氣血為君
敗龜板--陰氣最全;黃柏--稟陰氣最厚==滋陰補水為臣
杜仲--潤腎補腰。牛膝--強筋壯骨。
地黃--養陰退熱,製以「茯苓、砂仁」→入少陰而益腎精。
天冬、麥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參、五味」→能生脈而補肺氣。
大要以金水為生化之原,合補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煎服法:酒米糊丸,鹽湯下,冬酒下。
來 源:吳球

◎方 名:補天丸(補養之劑)
總 結:腎損
編 號:009
組 成:黃柏、龜板、杜仲、牛膝、河車、陳皮
主 治:治氣血衰弱、六脈細數虛勞之證。
加 減:冬加乾薑五錢。夏加炒五味子一兩。
歸 經:足少陰藥也
方 義:黃柏、龜板--滋腎之藥;杜仲、牛膝--腰膝之藥;
皆以補腎而強陰也。
河車,名曰混沌皮--用氣血以補氣血,假後天以濟先天,故曰補天。
加「陳皮」者--于補血之中而兼調其氣也
冬月寒水用事,故加乾薑以助陽。夏月火旺爍金,故加五味以保肺。
煎服法:酒糊為丸。
來 源:丹溪

◎方 名:人參固本丸(補養之劑)
總 結:肺勞
編 號:010
組 成:天冬、麥冬、熟地、生地、人參
主 治:治肺勞虛熱。
歸 經:手太陰足少陰藥
方 義:肺主氣,而氣根于丹田,故肺腎為子母之臟,必水能制火,而後火不刑金也。
二冬--清肺熱。
二地--益腎水。
人參--大補元氣。氣者水之母也,且人參之用,無所不宜,以氣藥引之則補陽
,以血藥引之亦補陰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參乳丸(補養之劑)
總 結:氣血交補
編 號:011
組 成:人參、人乳
主 治:大補氣血。
歸 經:手足太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人參--大補元氣。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補氣血,實平淡之神奇也。
煎服法:頓乳取粉法:取無病年少婦人乳,用銀瓢或錫瓢,傾乳少許,浮滾水上頓,再浮冷
水上立乾,刮取粉用,如攤粉皮法。

◎方 名:天王補心丹(補養之劑)
總 結:補心
編 號:012
組 成:桔梗、天冬、麥冬、人參、茯苓、生地、元參、棗仁、五味、遠志、柏仁、丹
參、當歸、蜜、硃砂
主 治:1.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瘡等證。
歸 經:手少陰藥
方 義:生地、元參,北方之藥,補水所以制火,取既濟之義也。
丹參、當歸,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氣,人參、茯苓所以益心氣。
人參合麥冬、五味,又為生脈散。
蓋心主脈,肺為心之華蓋而朝百脈,補肺生脈,所以使天氣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瀉火,與麥冬同為滋水潤燥之劑。
遠志﹑棗仁﹑柏仁所以養心神。
而棗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斂心氣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載藥上浮而歸于心,故以為使。
硃砂,色赤入心,寒瀉熱而重寧神。
讀書之人,所當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或噙含化。

◎方 名:孔聖枕中丹(補養之劑)
總 結:補心腎
編 號:013
組 成:遠志、菖蒲、敗龜板、龍骨
主 治:治讀書善忘,久服令人聰明。
歸 經:手足少陰藥
方 義:龜者介蟲之長,陰物之至靈者也;龍者鱗蟲之長,陽物之至靈者也,借二物之陰陽
,以補吾身之陰陽,假二物之靈氣,以助吾心之靈氣者。又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
,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
遠志,苦洩熱而辛散鬱--能通腎氣上達于心,強志益智。
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開心孔而利九竅,去濕除痰。
又龜能補腎,龍能鎮肝,
使痰火散而心肝寧,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
煎服法:各等分為末。每服酒調一錢,日三服。
來 源:千金

◎方 名:大補陰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陰
編 號:015
組 成:黃柏、知母、熟地黃、敗龜板
主 治:1.治水虧火炎、耳鳴耳聾、欬逆虛熱。
2.腎脈洪大,不能受峻補者。
歸 經:足少陰藥也
方 義: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
煎服法:豬脊髓和蜜丸,鹽湯下。
來 源:丹溪

◎方 名:滋腎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水
編 號:014
組 成:黃柏、知母、桂
主 治:1.治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衝脈上衝而喘。
2.及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歸 經:足少陰藥
方 義:水不勝火,法當壯水以制陽光。
黃柏,苦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
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故二藥每相須而行,為補水之良劑。
肉桂,辛熱,假以反佐,為少陰引經,寒因熱用也。
變化方:去桂--名療腎滋本丸,治腎虛目昏。
去桂加黃連--名黃柏滋腎丸,治上熱下冷,水衰心煩。
單黃柏一味--名大補丸,治腎膀胱虛熱,腰股痛而足心熱。
為末,薑汁酒調服--名潛行散,治痛風腰以下濕熱流注。
煎服法:蜜丸。
備 註:又名通關丸
來 源:東垣

◎方 名:斑龍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陽
編 號:016
組 成: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熟地黃、柏子仁
主 治:治虛損,理百病,駐顏益壽。
歸 經:手足少陰藥
方 義:鹿角霜、菟絲、熟地--皆腎經血藥也,大補精髓。
柏子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入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
精髓充而筋骨壯,去病益壽,不亦宜乎。
又附方:一方加補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耆、當歸、棗仁炒、
辰砂,亦名斑龍丸。
煎服法:等分為末。酒化膠為丸。

◎方 名:龜鹿二仙膏(補養之劑)
總 結:補氣血
編 號:017
組 成:龜板、鹿角、人參、枸杞
主 治:治瘦弱少氣、夢遺洩精、目視不明、精極之證。
歸 經:足少陰藥
方 義:龜,為介蟲之長,得陰氣最全。
鹿角,遇夏至即解,稟純陽之性,且不兩月,長至一、二十斤,骨之速生無過於
此者,故能峻補氣血。兩者皆用氣血以補氣血,所謂補之其類也。
人參--大補元氣。
枸杞--滋陰助陽。
此血氣陰陽交補之劑,氣足則精固不遺,血足則視聽明了,久服可以益壽,豈第巳
疾而已哉。
煎服法: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鍊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
晨酒服三錢。

◎方 名:補火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腎命火
編 號:018
組 成:石硫黃、豬大腸
主 治:治冷勞,氣血枯竭,肉瘠齒落,肢倦言微。
歸 經:足少陰命門藥
方 義:硫黃:火之精也,亦號將軍--故用之以補火。
以其大熱有毒,故用豬腸爛煮以解之。庸俗之人,忌而罕用,蓋不知其有破邪
歸正,返滯還清,消陰回陽,化魄生魂之力也 。
又附方:1.金液丹:組成-硫黃十兩。製服法:研末,瓷盆盛,水和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
日乾,地內埋一小罐,盛水令滿七日七夜,加頂火一斤,取出,研末,蒸餅丸。米
飲下。主治:治久寒錮冷,勞傷虛損,傷寒陰證,小兒慢驚。
2.玉真丸:組成:生硫黃二兩、生硝石、石膏、半夏各一兩。製服法:薑汁糊丸
,薑湯或米飲下,每四十丸。主治:治腎厥頭痛。
3.來復丹:組成:太陰元精石、舶上硫黃、硝石各一兩、五靈脂、青皮、陳皮各
一兩。製服法:醋糊丸,米飲下。主治: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4.火硫丸:組成:半夏、硫黃等分。製服法:生薑糊丸。主治:治老人虛秘冷秘。
5.靈砂丹:組成水銀三兩,硫黃一兩。製服法:鍊成研末,糯米糊丸。主治:治諸
虛錮冷。
6.二氣丹:組成:硝石、硫黃等分。製服法:為末,石器炒成砂,再研糯米糊丸,梧
子大,每服四十丸,井水下。主治: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或嘔或泄,
霍亂厥逆。
7.返陰丹:主治:治陰毒傷,心神煩躁,四肢逆冷。組成:硫黃五兩、硝石、太陰
元精石各一兩,附子、乾薑、桂心各五錢。
製服法:
(1)用鐵銚先鋪元精末一半,次鋪硝石末一半,中間下硫黃末,又著硝石一半
,蓋硫黃再以元精末蓋上,用小盞合著炭三斤,燒令得所,勿令出。研末和前藥
末飯丸,梧子大。
(2)每服十五至二十丸,艾湯下,汗出為度。
8.本事方破陰丹:治陰中伏陽﹑煩躁﹑六脈沉伏。組成硫黃、水銀各一兩,陳皮
、青皮各五錢。製服法:(1)先將硫黃入銚鎔開,次下水銀,鐵杖攪勻,令無星,細
研糊丸,每服三十丸。如煩躁-冷鹽湯下。陰證,艾湯下。
9.傷寒百問方:組成:硫黃五錢。製服法:艾湯調下,主治:治身冷脈微,厥而煩
躁,令臥汗出而愈。
10.黑錫丹:組成:黑鉛、硫黃各二兩。製服法:將錫鎔化,漸入硫黃,候結成片,
傾地上出火毒,研至無聲為度。主治:治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頭目眩運。
煎服法: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爛煮三時,取出去皮,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
漸加之。

◎方 名:唐鄭相國方(補養之劑)
總 結:補肺腎
編 號:019
組 成:破故紙、胡桃肉
主 治:治虛寒喘嗽,腰腳酸痛。
歸 經:手太陰足少陰藥
方 義:破故紙,屬火,入心包命門,能補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壯元陽。
胡桃,屬木,能通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補養氣血,有木火相生之妙。氣足則
肺不虛寒,血足則腎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獨上療喘嗽,下強腰腳而已也。
變化方:本方加杜仲一斤、生薑炒蒜四兩--名青娥丸,治腎虛腰痛。再加牛膝、黃柏
、川萆薢,蜜丸--治同。
本方加杜仲、胡盧巴、小茴香、萆薢--名喝起丸,治小腸氣痛引腰。
煎服法:蜜調如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者,熟水調。
禁 忌:忌芸臺、羊肉。

◎方 名:二至丸(補養之劑)
總 結:補腎
編 號:020
組 成:旱蓮草、冬青子
主 治: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髮,價廉而功大。
歸 經:足少陰藥
方 義:女貞甘平,少陰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補腎。
旱蓮甘寒,汁黑入腎補精,故能益下而榮上,強陰而黑髮也。
又附方:一方加桑椹乾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煎服法:臨臥酒服。

◎方 名:扶桑丸(補養之劑)
總 結:除風濕潤五臟
編 號:021
組 成:嫩桑葉、巨勝子(即黑脂麻)、白蜜
主 治:除風濕,起羸尪,駐容顏,烏髭髮,卻病延年。
歸 經:足少陰手足陽明藥
方 義:桑乃萁星之精,其木利關節,養津液,其葉甘寒,入手足陽明,涼血燥濕而除風

巨勝,甘平,色黑--益腎補肝,潤臟腑,填精髓。
(3)夫風溼去則筋骨強,精髓充則容顏澤,卻病烏髭,不亦宜乎?
煎服法:將脂麻擂碎熬濃汁,和蜜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
一方桑葉為末,脂麻蒸搗等分,蜜丸。
早鹽湯,晚酒下
來 源:胡僧

◎方 名:參苓白朮散(補養之劑)
總 結:補脾
編 號:022
組 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蓮肉、山藥、扁豆、薏仁、砂仁、陳皮、桔梗
主 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
茯苓、山藥、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
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然合「參、朮、苓、草」,暖胃而又能補中

桔梗苦甘入肺--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于地道,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
保肺,防燥之上僭也。
煎服法: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方 名:妙香散(補養之劑)
總 結:遺精驚悸
編 號:023
組 成:山藥、桔梗、木香、遠志、茯苓、茯神、甘草、丹砂、麝香、人參、黃耆
主 治:治夢遺失精,驚悸鬱結。
歸 經:手足少陰藥
方 義:心君火也,君火一動,相火隨之,相火寄于肝。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
,則氣不固,故精脫而成夢矣。
山藥--益陰清熱,兼能濇精,故以為君。
人參、黃耆--所以固其氣;遠志、二茯--所以寧其神,神寧氣固,則精自守其
位矣。
且二茯--下行利水,又以泄腎中之邪火也。
桔梗--清肺散滯。
木香--肝和脾。
丹砂--鎮心安神;麝香--通竅解鬱,二藥又能辟邪,亦所以治其邪感也。
加甘草者--用以交和乎中,猶黃婆之媒嬰奼也。
是方不用固濇之劑,但安神正氣,使精與神氣相依而自固矣。以其安神利氣,故
亦治驚悸鬱結。
煎服法: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來 源:王荊公

◎方 名:玉屏風散(補養之劑)
總 結:補表
編 號:024
組 成:黃耆、白朮、防風
主 治: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寒。
歸 經: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黃耆--補氣,專固肌表,故以為君。
白朮--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為臣。
防風--去風,為風藥卒徒,而黃耆畏之,故以為使。
變化方:藥等分煎--名黃耆湯,潔古用代「桂枝湯」,治春夏發熱有汗,脈微弱,惡風寒
者。惡風甚--加桂枝。
又用川芎、蒼朮、羌活等分--名川芎湯,以代「麻黃湯」。治秋冬發熱無汗
,惡風寒者。惡寒甚--加麻黃。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
命 名:以其益固表,故曰玉屏風。

◎方 名:四君子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陽益氣
編 號:025
組 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主 治: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歸 經:手足太陰足陽明藥
方 義: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
,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臟受蔭,而色澤
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曰六君。
變化方:1.加陳皮--名異功散,調理脾胃。
2.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脾虛鼓脹。
3.六君子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4.六君子加麥冬、竹瀝,治四肢不舉。
5.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苓、白芍--名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6.六君子加烏梅、草等分,薑、棗煎--名四獸飲,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
聚痰飲,與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
7.本方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亦名六君子湯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
8.加生薑、酸棗仁,治振悸不得眠。
9.加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
10.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
11.七味白朮散,楊仁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12.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治虛煩。或泄或渴,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
13.除茯苓、加乾薑--名四順湯;亦可蜜丸,治陰證脈沉無熱,不欲見光,腹痛不
和加山藥、扁豆,薑、棗煎--名六神散,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
15.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血氣充,
然後肌肉長)。
16.若傷之重者,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黃耆以
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
17.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或
汗出不止,及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
18.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
風。
煎服法:薑三片、棗二枚煎。
命 名: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方 名:四物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陰益血
編 號:026
組 成:當歸、地黃、芍藥、川芎
主 治: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加 減:凡血證通宜四物湯。
1.如涼血:心加-黃連。肝-條芩。肺-枯芩。大腸-實芩。-黃連。腎膀胱-黃
柏。脾-生地。胃-大黃。三焦-地骨皮。心包絡-丹皮。小腸-山梔、木通。
2.如清氣:心與包絡-加麥冬。肺-枳殼。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乾葛、
石膏。大腸-三焦、連翹。小腸-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
3.血虛-加龜
4.血燥-加人乳
5.瘀血-加桃仁、紅花、汁、童便行之。
6.暴血-加薄荷玄參散之。
7.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
8.婦人經血:紫黑,脈數為熱-加芩、連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
9.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
10.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柏
11.鬱者-加木香、砂仁、蒼朮、神麴
12.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
13.氣虛-加參、耆
14.氣實-加枳、朴。
歸 經: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
方 義:1.當歸辛苦甘溫--入心脾生血為君。
2.生地甘寒-入心腎滋血為臣。
3.芍藥酸寒-入肝脾歛陰為佐。
4.芎藭辛溫-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為使也。
變化方:1.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四物湯」,再加玄參-名「滋陰降火湯」,治陰虛有火

2.知柏四物蜜丸,名:坎離丸,治陰虛嗽血。
3.加黃連、胡黃連,名:二連四物湯,治虛勞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分發熱

4.加黃柏、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陰虛潮熱。
5.用生熟二地,加黃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黃補血湯,治亡血血虛,六脈俱
大,按之空虛。
6.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臟結便秘,撲損瘀血。
7.加羌活、防風-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運,風秘便難。蜜丸,名-補肝丸。
8.加木香、檳榔-名治氣六合湯,治血虛氣滯,或血氣上衝。
9.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應養真丹,治足厥陰經受風寒暑濕,癱瘓不遂,語言
蹇澀,及血虛腳氣。
10.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
11.去白芍,加防風-名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而成痙證,宜去風養血。
12.去地黃,加乾薑-名四物湯,治婦人血虛,心腹痛。
13.加阿膠、艾葉、甘草-名膠艾湯,治衝任虛損,經水淋瀝,及血虛下痢。
14.加艾葉、四製香附,醋丸-名艾附暖宮丸,治子宮虛冷。再加阿膠,名婦寶丹
,治虛寒經水不調。
15.加丹皮、地骨治婦人骨蒸。
16.除芍藥、地黃-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又名君臣散。治產後
血虛頭痛。胎動下血,服此自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
17.合四君子-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
18.十全湯去白芍,加山茱、五味、防風、蓯蓉,入薑、棗煎-名大補黃耆湯,治
氣血兩虛,自汗不止,及陽虛發厥。
19.四物、四君合小柴胡-名三合散,治產後日久虛勞。
20.四物各七錢,加防風一兩,梔子、黃芩、黃連各三錢,每服五錢。如脈實,加
大黃,名生地黃連湯→治婦人血風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循衣摸撮空,閉目揚
手擲足,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

◎方 名:補中益氣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中升陽
編 號:027
組 成: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
黃,天寒加乾薑。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3.白朮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6.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陰濁降。
6.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7.生薑-辛溫;大-棘甘溫==用以和營,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變化方:1.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
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3.加蒼朮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朮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
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朮,加草蔻、神麴、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
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麴-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
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
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薑三斤,棗二枚,煎。

◎方 名:升陽益胃湯(補養之劑)
總 結:升陽益胃
編 號:028
組 成:芍藥﹑黃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澤瀉﹑黃耆﹑羌活﹑獨
活﹑防風﹑柴胡﹑生薑﹑大棗
主 治:1.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
2.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
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
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3.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芍藥,以歛陰而
調榮;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
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
2.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
又附方:又補中益氣湯加炒麴、黃芩-亦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候凝結,血塊暴下,脾虛
水瀉。
來 源:東垣

◎方 名: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脾升陽瀉火
編 號:029
組 成:黃芩﹑黃連﹑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參﹑蒼朮﹑黃耆﹑甘草
主 治: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歸 經:足太陰陽明少陽藥
方 義:1.柴胡、升麻、羌活--助陽益胃以升清氣。
2.人參、蒼朮、黃耆、甘草--益氣除濕以補脾胃。
3.黃芩、黃連、石膏--涼心清胃以瀉陰火。
煎服法:每服三錢,或五錢。
來 源:東垣

◎方 名:歸脾湯(補養之劑)
總 結:引血歸脾
編 號:030
組 成: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生薑
、大棗
主 治:1.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
2.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歸 經: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 義:1.血不歸脾則妄行,參、朮、黃耆、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
2.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
3.當歸--滋陰而養血。
4.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耆而補氣。
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證悉除矣。
煎服法:薑、棗煎。

◎方 名:養心湯(見血門)(補養之劑)
總 結:補心
編 號:031
組 成:人參、黃耆、五味子、茯神、白茯苓、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當歸、川芎、
半夏麴、肉桂、甘草、生薑、紅棗
主 治: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

◎方 名:人參養榮湯(見血門)(補養之劑)
總 結:補血
編 號:032
組 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生薑、大棗、黃耆、桂心、
遠志、陳皮、五味子

◎方 名:補肺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肺止嗽
編 號:033
組 成:人參﹑黃耆﹑五味子﹑熟地黃﹑桑白皮﹑紫菀
主 治:治肺虛欬嗽。
歸 經:肺
方 義:(1)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2)肺虛而用參、耆者,脾為肺母,氣為水母也。用熟地者,腎為肺子,子虛必盜
母氣以自養,故用腎藥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欬則氣傷,五味酸溫
,能斂肺氣。欬由火盛,桑皮甘寒,能瀉肺火。紫菀辛能潤肺,溫能補虛。
(3)合之而名曰補肺,蓋金旺水生,欬嗽自止矣。

◎方 名:補肺阿膠散(補養之劑)
總 結:補肺清火
編 號:034
組 成:阿膠﹑杏仁﹑馬兜鈴﹑甘草﹑粳米﹑牛蒡子
主 治: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哽者。
歸 經:肺經
方 義:(1)此手太陰藥也。
(2)馬兜鈴清熱降火。牛蒡子利膈滑痰。杏仁潤燥散風,降氣止欬。阿膠清肺滋
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哽,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矣。土為金母,故加甘草、
粳米以益脾胃。
來 源:錢乙

◎方 名:百合固金湯(補養之劑)
總 結:保肺
編 號:035
組 成:百合﹑生地黃﹑熟地黃﹑麥冬﹑貝母﹑當歸﹑芍藥﹑元參﹑桔梗﹑生甘草
主 治: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
歸 經: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方 義:(1)金不生水,火炎水乾,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清
熱潤燥。元參助二地以生水。貝母散肺鬱而除痰。歸芍養血以平肝。甘、桔清
金,成功上部。
(2)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傷生發之氣也。
來 源:趙蕺庵

◎方 名:紫菀湯(補養之劑)
總 結:肺勞氣極
編 號:036
組 成:紫菀﹑阿膠﹑知母﹑貝母﹑人參﹑茯苓﹑甘草﹑五味子
主 治:1.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
2.及肺痿變癰。
加 減:一方加蓮肉。
歸 經:手太陰藥。
方 義:(1)勞而久嗽,肺虛可知,即有熱證,皆虛火也。
(2)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以清火為臣,故用知母、貝母。
以參、苓為佐者,扶土所以生金。以甘、桔為使者,載藥上行脾肺。
五味子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久嗽者所必收也。
又附方:一方加蓮肉。
炮 製:阿膠用蛤粉炒成珠。
煎服法:食後服。
來 源:海藏

◎方 名:秦艽扶羸湯(補養之劑)
總 結:肺勞
編 號:037
組 成:柴胡﹑秦艽﹑當歸﹑半夏﹑人參﹑炙甘草﹑紫菀﹑甲﹑地骨皮﹑生薑﹑
大棗
主 治:1.治肺痿骨蒸。
2.或寒或熱成勞,咳嗽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
歸 經:手太陰足少陽藥也。
方 義:(1)柴胡、秦艽,散表邪兼清裏熱,甲、地骨,滋陰血而退骨蒸。參、
草補氣。當歸和血。紫菀理痰嗽。半夏發音聲。
(2)表裏交治,氣血兼調,為扶羸良劑。
來 源:直指

◎方 名:黃耆鱉甲散(補養之劑)
總 結:勞熱
編 號:038
組 成:鱉甲﹑知母﹑芍藥﹑天冬﹑生地黃﹑肉桂﹑茯苓﹑炙甘草﹑人參﹑黃耆﹑柴胡
﹑桑皮﹑桔梗﹑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菀
主 治:1.治男女虛寒客熱,五心煩熱、四肢怠惰。
2.欬嗽咽乾、自汗食少,或日晡發熱。
加 減:衛生減桂、芍、地骨,名人參黃耆散。治同。
歸 經:手足太陰足少陽藥也。
方 義:(1)鱉甲、天冬、芍、地、知母,滋腎水而瀉肺肝之火,以養陰也。
黃耆、人參、桂、苓、甘草,固氣而補脾肺之虛,以助陽也。
桑皮、桔梗,以瀉肺熱。半夏、紫菀,以理痰嗽。秦艽、地骨,以散內熱而除蒸

柴胡以解肌熱而升陽。
(2)此表裏氣血交治之劑也。
煎服法:每一兩加薑煎。
來 源:謙甫

◎方 名:秦艽鱉甲散(補養之劑)
總 結:風勞
編 號:039
組 成:地骨皮﹑知母﹑青蒿﹑烏梅﹑鱉甲﹑柴胡﹑秦艽﹑當歸
主 治: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
加 減:汗多倍黃耆。
歸 經:足少陽厥陰藥也。
方 義:(1)風生熱而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風邪使外出。鱉陰類,用甲者,骨以及
骨之義。
烏梅酸澀,能引諸藥入骨而斂熱。青蒿苦寒,能從諸藥入肌而解蒸。知母滋
陰。
當歸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裏熱,又止汗除蒸之上品也。
來 源:謙甫

◎方 名:益氣聰明湯(補養之劑)
總 結:聰耳明目
編 號:040
組 成:黃耆﹑人參﹑白芍﹑黃柏﹑葛根﹑升麻﹑蔓荊子﹑炙甘草
主 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歸 經: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
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
(2)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乾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

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
明矣。
(3)白芍斂陰和血,黃蘗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
也。
煎服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羊肉湯(補養之劑)
總 結:亡陽失血
編 號:041
組 成:白芍﹑當歸﹑桂枝﹑附子﹑生薑﹑牡蠣﹑龍骨﹑羊肉
主 治:1.治傷寒汗下太過,亡陽失血,惡人踡臥,時戰如瘧。
2.及產脫血虛。
歸 經:足少陰藥也。
方 義:當歸、芍藥,以補其陰。附子、薑、桂,以復其陽。龍骨、牡蠣,以收其脫。
羊肉大補,以生其氣血。
煎服法:每服一兩,羊肉四兩,加白煮服。
來 源:韓祇和

◎方 名:麻黃湯(發表之劑)
總 結:寒傷營,發表
編 號:001
組 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主 治:1.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
汗而喘,脈浮而緊。
2.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
3.亦治哮證。
歸 經:足太陽藥
方 義:(1)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
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之肌表。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氣。
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
(2)經曰:『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是也。
變化方:(1)本方除桂枝,加石膏,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亦治溫瘧先熱後寒。
(2)本方加白朮名麻黃加朮湯,治溼家身體煩痛,宜發汗。
(3)本方去桂枝、杏仁,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治脈沉虛脹者為氣水,屬少陰,發
其汗即止。
(4)本方除桂枝、杏仁,名甘草麻黃湯,治裏水,重覆取汗。
(5)本方去桂,用麻黃、杏仁、甘草,名三拗湯,治感冒風寒、欬嗽鼻塞。
煎服法: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備 註:忌汗諸證,傷寒傷風辨,陰陽表裡辨。
來 源:仲景

◎方 名:桂枝湯(發表之劑)
總 結:風傷,解肌
編 號:002
組 成:桂枝、白芍、大棗、生薑、甘草
主 治:1.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
2.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末解也,可發汗。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
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
(2)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
(3)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泄陰氣也。
薑辛溫能散,棗甘溫能和,此不專于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者也。
(4)麻黃湯專于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名疏邪實表湯治同。
(2)本方去芍藥、生薑,名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3)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
微急。
(4)本方去芍藥,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痛煩,不
能轉側,
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
(5)本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來
沉遲。
(6)本方減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7)本方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治表證誤下,大實痛者。
(8)本方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發熱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
(9)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末解也。
(10)本方芍藥、生薑,加茯苓,名桂枝甘草大棗湯,甘瀾水煎,治汗後臍下悸,欲
作奔豚。
(11)本方合麻黃湯,名桂麻各半湯,治太陽證如瘧狀,熱多寒少。
(12)本方二分合麻黃湯一分,名桂枝二麻黃一湯,治太陽病已大汗,形如瘧,日再
發。
(13)本方二分合越婢一分,名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
微弱者。
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14)本方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除飴糖,名桂
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痛身重,腰上有汗,腰下無汗,小便不利。
(15)小建中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
急。
若崩傷不止,加地黃、阿膠。
(16)本方除甘草,加黃耆三兩,名桂枝五物湯,治血痺。
(17)本方加栝蔞根,名栝蔞桂枝湯,治太陽證備,身強几几,脈反沉遲,此為痙。
(18)本方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19)本方加葛根、麻黃,名葛根湯。
煎服法:熱服,須臾啜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
服。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大青龍湯(發表之劑)
總 結:風寒兩解
編 號:003
組 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薑、大棗
主 治:1.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
2.又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歸 經:足太陽藥
方 義:(1)成氏曰:「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風寒兩傷,欲以桂枝解肌驅風,而不
能巳其寒;
欲以麻黃發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處青龍而兩解也。」
(2)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以辛散之。故以麻黃為君
,桂枝為臣。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
(3)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
,營俱和。
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
煎服法: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一服,汗者止後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小青龍湯(發表之劑)
總 結:行水發汗
編 號:004
組 成:麻黃、桂枝、白芍、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甘草
主 治:1.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
2.或噎,或喘,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短氣不得臥。
加 減:(1)渴去半夏,加花粉。
(2)喘去麻黃加杏仁。
(3)形腫亦去麻黃。
(4)噎去麻黃,加附子。
(5)小便祕去麻黃,加茯苓。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表不解,故以麻黃發汗為君,桂枝、甘草佐之,解表為佐。欬喘,肺氣逆也,故
用芍藥酸寒,
五味酸溫以收之。水停心下則腎躁,細辛、乾薑辛溫,能潤腎而行水。
半夏辛溫,能收逆氣,散水飲,為使也。
(2)外發汗,內行水則表裏之邪散矣。
變化方: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治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心下有水,脈浮。
來 源:仲景

◎方 名:葛根湯(發表之劑)
總 結:發汗兼解肌
編 號:005
組 成: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薑
主 治:1.治太陽病,項背几几,無汗惡風。
2.亦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
湯中。
變化方:(1)本方除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治前證汗出惡風者。
(2)本方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湯,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
(3)本方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來 源:仲景

◎方 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之劑)
總 結:少陰表證
編 號:006
組 成:麻黃、附子、細辛、甘草
主 治: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歸 經:足少陰藥也。
方 義: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
,脈沉屬陰,
又當溫,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藥,聯屬
其間,
是汗劑之重者。
變化方:本方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證者當微發
汗。
煎服法: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
來 源:仲景

◎方 名:升麻葛根湯(發表之劑)
總 結:陽明升散
編 號:007
組 成:升麻、葛根、甘草、生薑、白芍
主 治:1.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
2.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疾疫。
加 減:(1)如頭痛,加川芎、白芷。
(2)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
(3)熱不退,春加柴胡、黃芩、防風;夏加黃芩、石膏。
(4)頭面腫,加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川芎、牛蒡、石膏。
(5)咽痛加桔梗。
(6)斑出不透,加紫草茸。
(7)脈弱,加人參。
(8)胃虛食少,加白朮。
(9)腹痛,倍芍藥和之。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1)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滯。
(2)辛能達表,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散陽明表邪。陽邪盛則陰氣虛

故用芍藥斂陰和血。又用甘草調其氣也。
(3)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
禁 忌:(1)斑疹巳出者勿服,恐反重虛其表也。
(2)傷寒未入陽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陽明也。
來 源:錢仲陽

◎方 名:柴葛解肌湯(發表之劑)
總 結:太陽陽明
編 號:008
組 成: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黃芩、石膏、白芍、甘草、桔梗、生薑、大棗
主 治: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
加 減:(1)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
(2)冬月加麻黃,春月少加。
(3)夏月加蘇葉。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寒邪在經,羌活散太陽之邪,芷、葛散陽明之邪,柴胡散少陽之邪。
(2)寒將為熱,故以黃芩、石膏、桔梗清之;以芍藥、甘草和之也。
來 源:節庵

◎方 名:柴胡升麻湯(發表之劑)
總 結:少陽陽明
編 號:009
組 成:柴胡、前胡、黃芩、升麻、葛根、桑白皮、荊芥、赤芍、石膏、薑、豆鼓
主 治:1.治少陽陽明合病,傷風壯熱惡風,頭痛體痛,鼻塞咽乾,痰盛欬嗽,唾涕稠粘。
2.及陽氣鬱遏,元氣下陷,時行瘟疫。
歸 經:足少陽陽明藥也。
方 義:(1)陽明而兼少陽,則表裏俱不可攻,祇宜和解。
(2)柴胡平少陽之熱,升葛散陽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氣而解風寒,桑皮瀉肺利溼而
止痰嗽,
荊芥疏風熱而清頭目,赤芍調營血而散肝邪,黃芩清火于上中二焦,石膏瀉熱
于肺胃之部。
(3)加薑、豉者,取其辛散而升發也。
來 源:局方

◎方 名:九味羌活湯(發表之劑)
總 結:解表通劑
編 號:010
組 成:羌活、防風、細辛、川芎、白芷、生薑、白、生地、黃芩、蒼朮、大棗、甘

主 治:1.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口渴,太陽無汗。
2.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
加 減:(1)如風證自汗者,去蒼朮,加白朮黃耆。
(2)胸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
(3)喘加杏仁。
(4)夏加石膏、知母。
(5)汗下兼行,加大黃。
歸 經:足太陽例藥,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名半等湯也。
方 義:(1)藥之辛者屬金,于人為氣,故能匡正黜邪。羌、防、蒼、細、芎、芷,皆辛藥
也。
羌活入足太陽,為撥亂反正之主藥。蒼朮入足太陰,辟惡而去溼。白芷入足
陽明,
治頭痛在額。芎藭入足厥陰,治頭痛在腦。細辛入足少陰,治本經頭痛。皆
能驅風散寒,
行氣活血。
(2)而又加黃芩入手太陰,以泄氣中之熱;生地入手太陰,以泄血中之熱;防風為
風藥卒徒,
隨所引而無不庄,治一身盡痛為使;甘草甘平,用以協和諸藥也。
(3)藥備六經,治通四時,用者當隨證加或,不可執一。
來 源:張元素

◎方 名:十神湯(發表之劑)
總 結:感冒時氣
編 號:011
組 成:紫蘇 葛根 川芎 升麻 白芷 麻黃 甘草 陳皮 香附 赤芍藥 生薑 白
主 治:治風寒兩感,時氣瘟疫,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欬嗽,鼻塞聲重。
歸 經:陽經外感之通劑也。
方 義:吳鶴皋曰:「古人治風寒,必分六經見證用藥,然亦有發熱頭痛,惡寒鼻塞,
而六經之證不甚顯者,亦總以疏利氣之藥主之。是方也,川芎、麻黃、升麻、乾
葛、白芷、
紫蘇、陳皮、香附,皆辛香利氣之品,故可以解感冒氣塞之證。而又加芍藥,
和陰氣于發汗之中,加甘草,和陽氣于疏利之隊也。」
煎服法:加薑、白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神朮散(發表之劑)
總 結:傷寒無汗
編 號:012
組 成:蒼朮、防風、甘草、薑、
主 治:1.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2.亦治剛痙。
加 減:(1)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緊者,加羌活;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浮緊
帶弦數者,是兼少陽,加柴胡。
(2)婦人加當歸。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防風辛溫升浮,除風勝溼,為太陽主藥。蒼朮甘溫辛烈,散寒發汗,辟惡升陽。加
甘草者,
發中有緩也。
變化方:(1)本方除蒼朮,加白朮二兩,薑三片,不用,名白朮湯(海藏),治前證有汗者,
亦治柔痙。
(2)太無神朮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石菖蒲。治感山嵐瘴氣,憎
寒壯熱,
一身盡痛,頭面腫大,瘴瘧時毒。
(3)局方神朮散:蒼朮、川芎、白芷、羌活、本、細辛、炙甘草、薑、。
治傷風頭痛無汗,鼻塞聲重,及風寒欬嗽,時行泄瀉。
(4)許學士神朮散:蒼朮、脂麻、棗取肉搗丸。治水飲結成澼曩。
(5)九製蒼朮散:茅山蒼朮,九蒸九曬為末。治痰飲腹痛。
來 源:海藏

◎方 名:豉湯(發表之劑)
總 結:太陽發汗
編 號:013
組 成:白、豉。
主 治:治傷寒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便當服此。
加 減:如無汗,加葛根。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通陽而發汗,豉升散而發汗。
(2)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顧忌,用代麻黃者之多所紛
更也。
變化方:本方去淡豉,加生薑,名連鬚白湯,治同。
來 源:肘後

◎方 名:人參敗毒散(發表之劑)
總 結:感冒時行
編 號:014
組 成:人參、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甘草、生薑、薄
荷。
主 治:1.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欬嗽
2.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
3.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溼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痺毒痢,諸瘡斑疹。
加 減:(1)口乾舌燥加黃芩。
(2)腳氣加大黃、蒼朮。
(3)膚癢加蟬蛻。
歸 經: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
方 義:(1)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溼除痛。柴胡散熱升清

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
肺熱,
而除溼消腫。甘草和裏而發表。人參輔正以匡邪。
(2)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
變化方:(1)本方除人參名敗毒散,治同。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
風下血清鮮。
(2)本方去人參,加連翹、金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
(3)除人參,加黃芩,名敗毒加黃芩湯,治瘟病不惡風寒而渴。
(4)除人參,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消熱毒壅積。
(5)敗毒散合消風散,名消風敗毒散,治風毒癮疹,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者

(6)本方加陳廩米,名陳廩散,治噤口痢。
煎服法:每服一兩,加薑三片、薄荷少許,煎。
來 源:活人

◎方 名:川芎茶調散(發表之劑)
總 結:升散風熱
編 號:015
組 成: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防風、細辛、炙甘草、細茶末
主 治: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
歸 經:足三陽藥也。
方 義:(1)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
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于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
之上,惟風可到也。
(2)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
鬱火。加甘草者,以緩中也。
(3)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
變化方:一方加菊花殭蠶,名菊花茶調散,治頭目風熱。
來 源:局方

◎方 名:再造散(發表之劑)
總 結:陽虛無汗
編 號:016
組 成: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薑、芍藥、棗

主 治:治陽虛不能作汗。
加 減:夏加黃芩、石膏。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經曰:「陽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太陽病汗之無汗,是邪盛而真陽虛也。
故以參、耆、甘草、薑、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羌、防、芎、細,發其表邪
加芍藥者,
于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
來 源:節庵

◎方 名:大羌活湯(發表之劑)
總 結:兩感傷寒
編 號:017
組 成: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炙甘草、知母、
川芎、生地黃。
主 治:治兩感傷寒。
歸 經:陰陽兩解之藥也。
方 義:(1)氣薄則發泄,故用羌活、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邪。
(2)寒能勝熱,故用芩、連、知母、生地、防己,清熱利溼,滋培受傷之陰。
(3)又用白朮、甘草以固中州,而和表裏之氣,升不至峻,寒不至凝,間能回九死
一生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熱飲。
來 源:潔古

◎方 名:桂枝羌活湯(發表之劑)
總 結:太陽瘧疾
編 號:018
組 成:桂枝、羌活、防風、甘草。
主 治:治瘧疾發在處暑以前,頭項痛,脈浮,有汗惡風。
加 減:(1)或吐,加半夏麴。
(2)無汗,桂枝易麻黃,名麻黃防風湯。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瘧分六經,故倣仲景傷寒例,以防風、羌活散太陽之邪,而以桂枝、麻黃分主有
汗無汗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迎其發而服之。
來 源:機要

◎方 名:瓜蒂散(涌吐之劑)
總 結:吐實邪
編 號:001
組 成:甜瓜蒂(炒黃)、赤小豆。
主 治:(1)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及火氣上衝,喉不得
息,食填太陰,欲吐不出。
(2)傷寒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者,胸
有寒也,當吐之。
(3)亦治諸黃急黃。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胸中痰食與虛煩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
,則水得舒暢,
天地交而萬物通矣。
(2)當吐而胃弱者,改用參蘆。
變化方:(1)本方除赤小豆,名獨聖散,治太陽中暍,身重痛而脈微弱。
(2)本方除赤豆,加防風、藜蘆,名三聖散。
(3)本方除赤豆,加鬱金、韭汁,鵝翎探吐,亦名三聖散,治中風風,痰厥頭痛。
(4)本方除赤豆,加全蠍五分,吐風痰。
(5)本方加淡豉,治傷寒煩悶。
煎服法:(1)共為末,熟水或酸虀水調下,量人虛實服之。
(2)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
即吐。
(3)諸亡血虛家、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俱不可服。
(4)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此散一字吹入鼻中,出黃水,即愈。
來 源:仲景

◎方 名:參蘆散(涌吐之劑)
總 結:吐虛痰
編 號:002
組 成:人參蘆
主 治: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歸 經:此手太陰足太陽葯也。
方 義:(1)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當涌之。
(2)病人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宣猶代補,不致耗傷元氣也。
煎服法:研為末,水調下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

◎方 名:梔子豉湯(涌吐之劑)
總 結:吐虛煩
編 號:003
組 成:梔子﹑淡豉
主 治:1.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下懊。
2.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葯。
方 義:(1)煩為熱盛,梔子苦寒,色赤人心,故以為君。
淡豉苦能發熱,腐能勝焦,助梔子以吐虛煩,故以為臣。
(2)酸苦涌泄為陰也,此吐無形之虛煩,若膈有實邪,當用瓜蒂散。
變化方:(1)本方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治前證兼少氣者。
(2)本方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治前證兼嘔者。
(3)本方除淡豉,加乾薑,名梔子乾薑湯,治傷寒誤下,身熱不去,微煩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
(5)本方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治酒疸發黃,心中懊儂或熱痛;亦治
傷寒食復。
(6)本方加枳實,名枳實梔子湯,治傷寒勞復。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湯,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證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湯,治斑毒熱甚頭痛。
煎服法:服令微吐。
來 源:仲景

◎方 名:稀涎散(涌吐之劑)
總 結:中風吐痰
編 號:004
組 成:皂角﹑白礬
主 治:1.治中風暴仆,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開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葯,
2.亦治喉痺不能進食。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葯也。
方 義:(1)吳鶴皋曰:「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
若濁邪逆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
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壅使然也。
經曰:『病發于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治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痰涎。」
(2)白礬酸苦,能湧泄,鹹能軟頑痰,故以為君。
皂角辛能通竅,鹹能去垢,專治風木,故以為使,故奪門之兵也。
(3)師曰:「反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葯便止,
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孿急偏枯,此其禁也。」
變化方:(1)張子和加藜蘆﹑常山﹑甘草,名常山飲,吐瘧痰。
(2)本方加雄黃﹑藜蘆,名如聖散,為末,搐鼻,治纏喉急痺,牙關緊閉。
炮 製:皂角去皮弦炙。
煎服法: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

◎方 名:乾霍亂吐方(涌吐之劑)
總 結:霍亂
編 號:005
組 成:燒鹽﹑熱童便
主 治:治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大痛者。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葯也。
方 義:(1)吐瀉不得,邪結中焦,鹹能軟堅,可破頑痰宿食。炒之則苦,故能涌吐。
(2)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氣,引火下行,乃歸舊路,味又鹹寒,故降火甚速。
鹽涌于上,溺泄于下,則中通矣。
(3)方極簡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視。
變化方:本方單用燒鹽,熱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
不通,
手足逆冷,尺脈全無。千金用此法三飲三吐,通治霍亂蠱毐,宿食腹痛,冷氣
鬼氣。
煎服法:三飲而三吐之。
來 源:三因

◎方 名:大承氣湯(攻裏之劑)
總 結:胃腑大實滿
編 號:001
組 成:大黃、枳實、厚朴、芒硝
主 治:1.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
滿燥實堅全見。
2.雜病三焦大熱,脈沈實者。
3.亦治陽明剛痙。
歸 經:此正陽陽明葯也。
方 義:(1)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
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之苦寒,以瀉熱去瘀,下燥結,
泄胃強;枳實﹑厚朴之苦降,瀉痞滿實滿。經所謂「土鬱奪之」也。
(2)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結胸痞氣之變。
變化方:(1)本方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治大承氣證,腹滿實痛,調胃證,譫語
下利,
小承氣證,內熱不便,一切傷寒雜病,畜熱內甚,燥實堅脹。
(2)本方加柴胡﹑黃芩﹑甘草,入鐵鏽水三匙,墜熱開結,名六一順氣湯,治
潮熱自汗,
發渴,譫語,狂妄,斑黃,腹滿,便實,正陽明腑病。
(3)本方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煎,名黃龍湯,治熱邪傳裡,胃
有燥屎,
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清水。
(4)本方去芒硝,加麻仁﹑杏仁﹑芍葯,蜜丸,名麻仁丸,治趺陽脈浮而濇,
浮則胃氣強,
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炮 製:大黃酒洗。
煎服法:先煎朴﹑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
備 註:1.當下諸證。
2.忌下諸證。
來 源:仲景

◎方 名:小承氣湯(攻裏之劑)
總 結:胃腑實滿
編 號:002
組 成:大黃、厚朴、枳實
主 治:1.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
2.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歸 經:此少陽陽明葯也。
方 義:(1)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陽邪乘心則狂,
胃熱干肺則喘。
故以枳﹑朴去上焦之痞滿,以大黃去胃中之實熱。
(2)此痞滿燥實堅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無傷下焦真陰也。
變化方:(1)金匱用本方治支飲胸滿,更名厚朴大黃湯。
(2)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湯,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
炮 製:厚朴薑炒,枳實麩炒。
命 名:一名二物厚朴湯。
備 註:一名二物厚朴湯
來 源:仲景

◎方 名:謂胃承氣湯(攻裏之劑)
總 結:胃實緩攻
編 號:003
組 成:大黃﹑芒硝﹑甘草
主 治:1.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譫語腹滿,中焦燥實。
2.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3.陽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煩者。
4.亦治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葯也。
方 義:(1)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
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致傷胃,故謂調胃承氣。
(2)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
變化方:(1)本方加當歸﹑薑﹑棗煎,名當歸承氣湯,治裡熱火鬱,或皮膚枯燥,或咽
燥鼻乾,
或便溺祕結,或瘀血發狂。
(2)方本方除芒硝,名大黃甘草湯,金匱用治食已即吐,外臺用治吐水。
(3)本方用大黃二兩半,芒硝﹑甘草名二兩,又名破棺丹,治多汗﹑大渴﹑便
祕﹑譫語﹑
陽結之證及諸瘡腫熱。
炮 製:大黃酒浸,甘草炙。
煎服法:少少溫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大陷胸湯(攻裏之劑)
總 結:結胸
編 號:004
組 成:大黃﹑芒硝﹑甘遂
主 治:1.治傷寒下之早,表邪入裡,心下滿而痛。
2.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滿
,痛不可近;
3.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沈,為水結胸。
歸 經:此足太陽葯也。
方 義:表邪入裡,結于高位,以致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證為危急,非常葯所能平,
故以甘遂苦寒行水直達為君,芒硝鹹寒軟堅為臣,大黃苦寒蕩滌為使。
三葯至峻而有起死之功。
煎服法: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小陷胸湯(攻裏之劑)
總 結:小結胸
編 號:005
組 成:黃連﹑半夏﹑栝蔞
主 治:1.治傷寒誤下,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2.及痰熱塞胸。
歸 經:此足少陽葯也。
方 義:(1)黃連性苦寒以泄熱,栝蔞性寒以滌垢,半夏性辛溫以散結。
(2)結胸多由痰熱結聚,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熱也。
來 源:仲景

◎方 名:大陷胸丸(攻裏之劑)
總 結:結胸
編 號:006
組 成:大黃﹑芒硝﹑葶藶﹑杏仁
主 治: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葯也。
方 義:大黃性苦寒以泄熱,芒硝性鹹寒以軟堅,杏仁性苦甘以降氣,
葶藶﹑甘遂取其行水而直達,白蜜取其潤滑而甘緩。
炮 製:葶藶炒﹑杏仁去皮尖。
煎服法:合研,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三合煮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十棗湯(攻裏之劑)
總 結:伏飲積痰
編 號:007
組 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主 治:1.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其人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而裏
未和。
3.邪熱內蓄,有伏飲者。
歸 經:此足太陽葯也。
方 義:(1)芫花﹑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飲。甘遂苦寒,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
用。
(2)三葯過峻,故用大棗之甘以緩之,益土所以勝水,使邪從二便而出也。
變化方:(1)本方除大棗,加大黃﹑黑丑﹑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治壯實人風痰
鬱熱,
支體麻痺,走注疼痛溼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三
丸後,
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
(2)本方各五錢,加黃柏,大黃,粥丸,名小胃丹,治胸膈腸胃熱痰溼痰。
炮 製:芫花炒黑。
煎服法:先煮棗去滓,內前葯末,強人服一錢,虛人五分,或棗肉為丸。病人不除者,
再服,
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來 源:仲景

◎方 名:三物備急丸(攻裏之劑)
總 結:傷食急痛
編 號:008
組 成:巴豆霜﹑大黃﹑乾薑
主 治:1.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
2.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
歸 經:此手足陽明葯也。
方 義:(1)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辛散以宣通之。
(2)三葯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煎服法:(1)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
(2)中惡口噤者,折齒灌之。
(3)崔氏乾薑易桂枝,名備急散。
來 源:千金

◎方 名:砂丸(攻裏之劑)
總 結:一切積聚
編 號:009
組 成:砂﹑巴豆﹑三稜﹑乾薑﹑白芷﹑木香﹑青皮﹑胡椒﹑大黃﹑乾漆﹑檳榔﹑肉
豆蔻
主 治:治一切積聚痰飲,心脅引痛。
方 義:(1)此治肉積氣積血積通劑也。
(2)砂化肉食,乾漆散瘀血,木香﹑青皮行氣滯,三稜破血而行氣,
肉蔻暖胃而和中,白芷散風而除溼,乾薑﹑胡椒除沈寒錮冷,大黃﹑巴豆
能斬關奪門。
(3)方內多辛熱有毒之品,用之以破冷攻堅,惟大黃苦寒,假之以蕩熱去實。
蓋積聚既深,攻治不得不峻。
(4)用醋者酸以收之也。
炮 製:巴豆去油,乾漆炒。
煎服法:為末,釅醋兩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砂
熬成膏,
和諸葯杵丸,綠豆大,每五丸薑湯下。
來 源:本事

◎方 名:木香檳榔丸(攻裏之劑)
總 結:積滯瀉痢
編 號:010
組 成:木香、香附、青皮、陳皮、黃連、黃柏、檳榔、黑丑、大黃、枳殼、芒硝、莪
朮、三稜
主 治:1.治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二便不通。
2.或瀉泄下痢,裏急後重,食瘧實積。
歸 經:此手足陽明葯也。
方 義:(1)溼熱三焦氣分。木香﹑香附行氣之葯,能通三焦,解六鬱;
陳皮理上焦肺氣;青皮平下焦肝氣;枳殼寬腸而利氣;
而黑丑﹑檳榔又下氣之最速者也。氣行則無痞滿後重之患矣。
(2)瘧痢由于溼熱鬱積,氣血不和。黃柏黃連燥溼清熱之葯;三稜能破血中氣
滯;
莪能破氣中血滯;大黃芒硝血分之葯,能除血中伏熱,通行積滯,
並為摧堅化痞之峻品。溼熱積滯去,則二便調而三焦泰矣。
蓋宿垢不淨,清陽終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蕩之,亦通因通用之意。
然非實積,不可輕投。
(4)加當歸者,潤燥和其血也。
又附方:一方加當歸(酒洗)
炮 製:青皮醋炒,陳皮去皮,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茱萸湯炒,三稜﹑莪醋煮,
大黃酒浸。
煎服法:水丸量人虛實服。
來 源:子和

◎方 名:枳實導滯丸(攻裏之劑)
總 結:傷食
編 號:011
組 成:大黃﹑枳實﹑黃芩﹑黃連﹑神麴﹑白朮﹑茯苓﹑澤瀉
主 治:治傷溼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痛,積滯泄瀉。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葯也。
方 義:(1)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積滯不盡,病終不除。
故以大黃﹑枳實攻而下之,而痛瀉反止,經所謂「通因通用」也。
(2)傷由溼熱,黃芩﹑黃連佐之以清熱。茯苓﹑澤瀉佐之以利溼。
(3)積由酒食,神麴蒸窨之物,化食解酒,因其同類,溫而消之。
(4)芩連大黃,苦寒太甚,恐其傷胃,故又以白朮之甘溫,補土而固中也。
炮 製:枳實麩炒,黃芩酒炒,神麴炒,白朮土炒。
煎服法:蒸餅為丸,多寡量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倒倉法(攻裏之劑)
總 結:陳垢積滯
編 號:012
組 成:黃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
主 治:陳垢積滯。
歸 經: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葯也。
方 義:朱丹溪曰:
「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法健為功者,牡之用也。
肉,胃之葯也。液,無形之物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
迴薄曲折之處,以為窠臼,豈銖兩之丸散所能窺其藩牖乎?肉液充滿流行,
無處不到,如洪水泛漲,浮莝陳朽,皆順流而下,不得停留。
凡屬滯礙,一洗而空。澤枯潤槁,補虛益損,寧無精神煥發之樂乎?
其方傳于西域異人,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又附方:霞天膏: 即照前法,每肉十二斤,可熬膏一斤,磁罐盛之。夏月水浸,可留三
日,
寒天久留生黴,用重湯煮入煎劑,調服入丸劑。每三分,加麴一分,煮糊,或
同蜜煉。
煎服法:(1)切碎洗淨,用長流水桑柴火煮糜爛,濾去滓,取淨汁。再入鍋中,文武火
熬至琥珀色,
則成矣。
(2)擇一靜室,明快不通風者,今病人先一夜不食,坐其中,每飲一鍾,少時
又飲,
積數十鍾。
(3)病在上者必吐,病在下者必利,病在中者吐而且利,視所出物可盡,病根乃
止。
(4)吐利後必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之,名輪迴酒,非惟止渴,
兼滌餘垢。
(5)行後倦臥覺飢,先與米飲,次與稀粥。三日後,方與厚粥軟飯菜羹。
(6)調養半月﹑一月,精神煥發,沈悉痊矣。
(7)須戒色半年﹑一年,戒牛肉數年。
來 源:丹溪

◎方 名:蜜煎導法(攻裏之劑)
總 結:通大便
編 號:013
組 成:蜂蜜
主 治:治陽明證,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
歸 經:此手陽明葯也。
方 義:(1)蜜能潤腸,熱能行氣,皂能通竅。
(2)經曰:「表解無證者,胃雖實,忌攻。」故外導而通之,不欲以苦寒傷胃也

煎服法:用詷器微火熬,頻攪,勿令焦,候凝如飴,捻作挺子,頭銳如指。
糝皂角末少許,乘熱納榖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時去之。
來 源:仲景

◎方 名:豬膽導法(攻裏之劑)
總 結:通大便
編 號:014
組 成:豬膽一枚
主 治:治陽明證,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
歸 經:此手陽明葯也。
方 義:(1)便祕者屬燥屬熱,自汗者為亡津液,當小便不利,今反利,是熱猶未實,
故不可攻。
(2)豬膽汁寒勝熱,清潤燥,苦能降;醋酸善入,故能引入大腸而通之也。
煎服法: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筒長三﹑四寸,以一半納榖道中,將膽汁灌入肛中,頃當
大便。
來 源:仲景

◎方 名:大柴胡湯(表裏之劑)
總 結:少陽陽明解表攻裏
編 號:001
組 成: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大棗、枳實、大黃、白芍
主 治:1.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裡,熱結在裏,心下痞硬,嘔而下利。
2.或往來寒熱,煩渴譫語,腹滿便秘。
3.表證未除,裏證又急,脈洪或沈實弦數者。
歸 經:此足少陽陽明葯也。
方 義:(1)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裡證燥實,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
芍葯安脾斂陰。黃芩退熱解渴﹑半夏和胃止嘔,薑辛散而棗甘緩,以調營
衛而行津液。
(2)此表裡交治,下劑之緩者也。
炮 製:大棗擘,大黃酒浸。
來 源:仲景

◎方 名:柴胡加芒硝湯(表裏之劑)
總 結:少陽陽明解表攻裏
編 號:002
組 成:小柴胡湯加芒硝
主 治:(1)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已而微利。
(2)此本柴胡證,知醫以圓葯下之,非其治也。
(3)潮熱者,實也。先以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加芒硝湯主之。
歸 經:此少陽陽明葯也。
方 義:(1)表證誤下,邪熱乘虛入胃,以致下利而滿嘔,潮熱之證猶在。
故仍與柴胡湯以解少陽。加芒硝以蕩胃熱。
(2)亦與大柴胡兩解同意。
來 源:仲景

◎方 名:桂枝加大黃湯(表裏之劑)
總 結:太陽太陰解表攻裏
編 號:003
組 成:桂枝湯加大黃﹑芍葯
主 治:治太陽誤下,轉屬太陰,腹滿大實痛者。
歸 經:此足太陽太陰葯也。
方 義:(1)誤下而作結胸,則邪在上,仍屬太陽。今腹滿而大實痛,則邪以已入太陰

(2)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故用桂枝以解未盡之表邪,加大黃以下內
陷之邪熱。
來 源:仲景
◎方 名:水解散(表裏之劑)
總 結:溫疫表裏兩解
編 號:004
組 成:麻黃﹑桂心﹑甘草﹑大黃﹑黃芩、白芍
主 治: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葯也。
方 義:(1)麻黃能開腠發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黃芩以清上中之熱,大黃以瀉中下之
熱,
甘草﹑白芍能調胃而和中。
(2)蓋天行溫疫,鬱熱自內達外,與傷寒由表傳裡者不同。故雖一﹑二日之淺

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傷寒之治法也。
炮 製:甘草炙。
來 源:肘後

◎方 名:防風通聖散(表裏之劑)
總 結:表裏俱實
編 號:005
組 成:防風、荊芥、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山梔子、滑石、桔梗、石膏、黃芩、
連翹、當歸、川芎、白芍、白朮、甘草、生薑、白
主 治:1.治一切風寒暑溼,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
2.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
3.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
氣。
4.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5.瘡瘍腫毒,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
6.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斑癮疹。
加 減:(1)白利去硝黃。
(2)自汗去麻黃,加桂枝。
(3)涎嗽加薑製半夏。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表裡血氣葯也。
方 義:(1)防風﹑荊介﹑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
上。
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

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為之患,肝木受之,
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
而和中。
白朮健脾而燥溼。
(2)上下分消,表裡交治,而能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不
下傷裡也。
變化方:(1)本方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
辛﹑全蝎
祛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風至寶丹。
(2)本方除大黃﹑芒硝,名雙解散。
炮 製:大黃酒蒸,山梔炒黑。
煎服法:加生薑﹑白煎。
來 源:河間

◎方 名:葛根黃連黃芩湯(表裏之劑)
總 結:太陽陽明解表清裏
編 號:006
組 成:葛根﹑甘草﹑黃芩﹑黃連
主 治: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此湯主之。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葯也。
方 義:(1)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耑,下陷則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甘草調胃氣。
(2)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裡兩解之變法。
炮 製:甘草炙。
煎服法:先煮葛根,內諸葯煎或加薑﹑棗。
來 源:仲景

◎方 名:三黃石膏湯(表裏之劑)
總 結:發表清裏
編 號:007
組 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麻黃、淡豆豉、石膏
主 治:1.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燥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
拘急,而不得汗。
2.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
毒發斑。
歸 經:此足太陽手少陽之葯也。
方 義:(1)表裡之邪俱盛,欲治內則表未除,欲發表則裡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

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而以麻黃﹑淡豆
豉發散表邪,
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
(2)亦表裡分消之葯也。
煎服法:每服一兩,薑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熱服。
來 源:陶華

◎方 名:五積散(表裏之劑)
總 結:發表溫裏
編 號:008
組 成:麻黃、白芷、乾薑、肉桂、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茯苓、當歸、川芎、白
芍、甘草、桔梗、枳殼、生薑、白
主 治:1.治少陰傷寒。
2.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
3.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
4.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
5.婦人經水不調。
加 減:(1)又法:除桂﹑芷﹑枳殼﹑陳皮,餘葯慢火炒,攤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
五積散。
(2)有汗去蒼朮﹑麻黃。
(3)氣虛去枳﹑桔,加人參﹑白朮。
(4)腹痛梜氣加吳茱萸。
(5)胃寒加煨薑。
(6)陰證傷寒,肢冷虛汗,加附子。
(7)婦人調經,加醋艾。
歸 經:陰陽表裏通用之劑也。
方 義:(1)此陰陽表裡通用之劑也。
(2)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葯,所以和中止痛。蒼朮﹑厚朴平胃
土而祛溼。
陳皮﹑半夏,行逆氣而除痰。芎﹑歸﹑薑﹑芷,入血分而祛寒溼。
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
(3)所以為解表溫中除溼之劑,祛痰消痞調經之方也。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
者變而通之。
變化方:本方合人參敗毒散,名五積交加散,治寒溼身體重痛,腰腳酸疼。
煎服法:(1)加薑﹑煎。
(2)又法:除桂﹑芷﹑枳殼﹑陳皮,餘葯慢火炒,攤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
五積散。
備 註:肉桂(重表者用桂枝)
來 源:局方

◎方 名:麻黃白朮湯(表裏之劑)
總 結:解表清裏補中
編 號:009
組 成:青皮﹑陳皮﹑黃連﹑黃柏﹑甘草﹑升麻﹑柴胡﹑桂枝﹑人參﹑黃耆﹑蒼白朮﹑
厚朴﹑豬苓茯苓﹑澤瀉﹑吳茱萸﹑白豆蔻﹑炒麴﹑麻黃杏仁
主 治:1.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身面俱腫,色黃麻木。
2.身重如山,喘促無力,吐痰唾沫。
3.發熱時躁,躁已振寒,項額如冰,目中溜火。
4.鼻不聞香,臍有動氣,小腹急痛。
歸 經:此足三陽三陰通治之劑也。
方 義:(1)前證蓋因表裡俱傷,陽氣抑不得升,故風火溼熱鬱而為病也。
(2)桂枝﹑麻黃解表祛風。升麻﹑柴胡,升陽散火。黃連﹑黃柏,燥溼清熱;
而黃柏又能補腎滋陰。蔻﹑朴﹑青﹑陳利氣散滿;而青﹑柴又能平肝;
蔻﹑朴又能溫胃。杏仁利肺下氣;神麴化滯調中;吳萸暖腎溫肝;
參﹑耆﹑甘草﹑蒼白二朮補脾益氣;二苓﹑澤瀉通利小便,使溼去而熱亦
行。
(4)方內未嘗有通大便之葯,蓋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矣。
炮 製:黃連﹑黃柏酒炒,蒼朮泔浸,甘草炙,白朮土炒,麻黃不去節,杏仁研。
煎服法:分二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參蘇飲(表裏之劑)
總 結:外感內傷
編 號:010
組 成:人參、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乾葛、紫蘇、前胡、木香、桔梗、生
薑、大棗
主 治:1.治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
2.及傷寒汗已,發熱不止。
加 減:(1)外感多者去棗,加白。
(2)肺中有火,去人參,加杏仁﹑桑白皮。
(3)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歸 經:此手足太陰葯也。
方 義: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
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
變化方: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薑﹑棗煎,名芎蘇飲,治傷風寒,外有發熱
頭痛惡寒,
內有咳嗽吐痰氣湧。
炮 製:半夏薑汁炒,陳皮去白,枳殼麩炒。
煎服法:每五錢加薑﹑棗煎。
來 源:元戎

◎方 名:香蘇飲(表裏之劑)
總 結:外感內傷
編 號:011
組 成:香附、紫蘇、陳皮(去白)、甘草、生薑、大棗
主 治:1.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
2.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加 減:(1)傷食加消導葯。
(2)咳嗽加杏仁﹑桑皮。
(3)有痰加半夏。
(4)頭痛加川芎﹑白芷。
(5)傷風自汗加桂枝。
(6)傷寒無汗加麻黃﹑乾薑。
(7)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
(8)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歸 經:此手太陰葯也。
方 義: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裡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
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炮 製:香附炒,陳皮去白。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茵陳丸(表裏之劑)
總 結:汗吐下兼行
編 號:012
組 成:茵陳﹑梔子﹑鱉甲﹑芒硝﹑大黃﹑常山﹑杏仁﹑巴豆﹑豉
主 治:治時氣瘴氣﹑黃病痎瘧﹑赤白痢等證。
歸 經:此足太陽太陰陽明厥陰葯也。
方 義:(1)梔子淡豉,梔豉湯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解肌。
(2)大黃芒硝承氣湯也,可以蕩熱去實。合茵陳可以利溼退黃。
(3)加巴豆大熱,以祛臟腑積寒。加鱉甲滋陰,以退血分寒熱。
(4)此方備汗吐下三法,故能統治諸病。居平當預合之,以備緩急,
雖云劫劑,實佳方也。
炮 製:鱉甲炙,杏仁炒,巴豆去心皮炒。
煎服法: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或吐,或利,或汗。如不應,再服一丸。不應,可
作煎劑投之。
老幼量意加減。
來 源:外臺

◎方 名:小柴胡湯(和解之劑)
總 結:半表半裏
編 號:001
組 成:柴胡、黃芩、半夏、生薑、人參、甘草、大棗
主 治:1.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聾,脈
弦,或汗後餘熱不解。
3.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4.亦治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脈細者
,為陽微結。
加 減:(1)嘔逆加生薑、陳皮。
(2)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
(5)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6)虛煩加竹葉、粳米。
(7)齒燥無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蔞、貝母。
(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10)下痞,去大棗、加牡蠣。
(11)下痛,加青皮、芍藥。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13)本經頭痛加川芎。
(14)發黃加茵陳。
歸 經:足少陽藥
方 義:(1)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裡,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
(2)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

使邪不得復傳入裡為佐。邪在半裡半表,則營衛爭。故用薑、棗之辛甘,
以和營衛為使也。
變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
痛,
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5)本方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
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

身重不可轉側。
(6)本方去半夏、人參、薑、棗,加桂枝、乾薑,花粉、牡蠣,
名柴胡桂枝乾薑湯,治傷寒汗下後,胸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亦治瘧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
瘧。
(8)本方去柴胡、黃芩,加厚朴,名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治發汗後腹脹滿者。
(9)本方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治肌熱蒸熱積熱,
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亦治瘧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柴胡羌活湯,治瘟疫少陽證。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溼瘧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薑汁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
(15)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來 源:仲景

◎方 名:黃連湯(和解之劑)
總 結:升降陰陽
編 號:002
組 成:黃連、乾薑、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主 治: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
歸 經:足陽明藥
方 義:(1)黃連苦寒泄熱以降陽。
(2)薑、桂辛溫除寒以升陰。
(3)人參助正袪邪。
(4)半夏和胃止嘔。
(5)甘草、大棗調中止痛。
上中二焦寒熱交戰,以此和解之。
來 源:仲景

◎方 名:黃芩湯(和解之劑)
總 結:太陽少陽兩解
編 號:003
組 成:黃芩 白芍 甘草 大棗
主 治: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歸 經:足太陽少陽藥也
方 義:成氏曰:「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
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力甘以補之;大棗、甘草味甘,以補腸
胃之弱。」
變化方:(1)本方加半夏、生薑,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前證兼嘔者。亦治膽腑
發欬,嘔苦水如膽汁。
(2)本方除大棗,名黃芩芍藥湯,治火升鼻,及熱痢。
又附方:外臺黃芩湯:黃芩、人參、乾薑、桂枝、半夏、大棗,治乾嘔下痢。
來 源:仲景

◎方 名:芍藥甘草湯(和解之劑)
總 結:腹痛
編 號:004
組 成:白芍藥、甘草
主 治:1.治腹中不和而痛。
2.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乾薑甘草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
此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
加 減:(1)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
(2)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
(3)脈濇傷血,加當歸。
(4)脈弦傷氣,加芍藥。
(5)脈遲傷寒,加乾薑。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氣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營氣;炙草溫散而甘緩,能
和逆氣。
(2)又痛為木盛剋土,白芍能瀉肝,甘草能緩肝和脾也。
變化方:(1)本方去芍藥,加乾薑,名甘草乾薑湯,金匱用此治肺痿肺冷,吐涎沫,
小便數。
(2)本方加附子,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3)本方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治熱痢,腹痛,後重,身熱,濃血稠黏。
及鼻不止。脈洪數。
(4)本方加白朮,名白朮芍藥湯,治脾溼水瀉,身重困弱。

◎方 名:栝蔞薤白白酒湯(和解之劑)
總 結:胸痺
編 號:005
組 成:栝蔞 薤白 白酒
主 治:治胸痺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氣。
歸 經:上焦膻中藥
方 義:喻嘉言曰:
「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痺者,
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 甚則用附子、乾薑
以消其陰。世醫不知胸痺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麴、
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變化方:(1)本方加半夏,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
(2)本方除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治胸痺氣結在胸
,胸滿下逆搶心。
來 源:金匱

◎方 名:溫膽湯(和解之劑)
總 結:不眠
編 號:006
組 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生薑、大棗、黃連
主 治: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加 減:(1)如心虛,加人參、棗仁。
(2)心內煩熱,加黃連、麥冬。
(3)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五味、花粉。
(4)表熱未清,加柴胡。
(5)內實心煩,加黑梔子。
(6)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
歸 經:足系陽陽明藥也
方 義:(1)1.半、橘、生薑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
2.枳實破滯。
3.甘草和中。
4.茯苓滲溼。
5.竹茹開胃土之鬱,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甲木也。
6.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2)經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又曰:「陽氣滿不得入于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故內經用治不眠。
二陳非特溫膽,亦以和胃也。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遠志、棗仁、熟地,名十味溫膽湯,治夢遺驚惕。
煎服法:加薑煎。或加棗。局方無茯苓。
來 源:集驗

◎方 名:消遙散(和解之劑)
總 結:退熱調經
編 號:007
組 成:茯苓、白朮、炙甘草、白芍、當歸、柴胡
主 治: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欬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歸 經:足少陽厥陰藥也
方 義:(1)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
(2)且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
(3)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
(4)茯苓清熱利溼,助甘朮以益土,而令心氣安寧。
(5)生薑暖胃袪痰,調中解鬱。
(6)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
變化方: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八味逍遙散,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煎服法:加煨薑、薄荷煎。
命 名:疏逆和中,諸證自巳,所以有逍遙之名。
來 源:局方

◎方 名:六和湯(和解之劑)
總 結:調和六氣
編 號:008
組 成:人參、白扁豆、甘草、香薷、厚朴、砂仁、杏仁、藿香、半夏、赤茯苓、木瓜
、生薑、大棗
主 治:1.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
2.及伏暑煩悶,倦怠嗜臥,口渴便赤,中酒等證。
加 減:(1)傷暑加春薷。
(2)傷冷加紫蘇。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扁豆、赤苓,淡能滲溼清熱;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
(2)半夏辛溫,散逆而止嘔。
(3)朮、參甘溫,補正以匡邪。
(4)杏仁、藿香、厚朴、砂仁,香能舒脾,辛能行氣; 而砂仁、厚朴,兼能化
食。
(5)木瓜酸能平肝舒筋。
(6)甘草補中,協和諸藥。
(7)薑、棗發散而調營衛,皆所以和之也。
(8)或加香薷者,用以袪暑。加紫蘇者,用以發表散寒也。
來 源:局方

◎方 名:藿香正氣散(和解之劑)
總 結:外感內傷
編 號:009
組 成: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
生薑、大棗
主 治:(1)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欬嗽氣喘。
(2)及傷冷傷溼,瘧疾中暑,霍亂吐瀉。
(1)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宜增減用之。
加 減:傷食重者,加消食藥。
歸 經:手太陰足陽明藥也
方 義:(1)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裡為君。
(2)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
(3)厚朴、大腹,行水消滿。
(4)半夏、橘皮,散逆除痰,佐之以疏裡滯。
(5)甘、朮、苓,益脾去溼,以輔正氣為臣、使也。
(6)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變化方:本方合三味春薷飲,名藿薷湯,治伏暑吐瀉轉筋。
又附方:一方加木瓜。
煎服法: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三解湯(和解之劑)
總 結:時行陽瘧
編 號:010
組 成:麻黃、柴胡、澤瀉
主 治:治時行瘧之通劑。
歸 經:足少陽藥也
方 義:吳鶴皋曰:
「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及在半表半裡也。瘧邪藏于分內之間,邪正分爭,
併于表則在表,併于裡則在裡,未有所併則在半表半裡。
1.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
2.柴胡升陽發熱,居表裡之間而和解之。
3.澤瀉味鹹,能引裡邪由溺而泄。
4.此但可以治實瘧,虛者當辨其氣血而加補劑。」

◎方 名:清脾飲(和解之劑)
編 號:011
組 成:青皮、柴胡、厚朴、半夏、黃芩、草果、茯苓、炙甘草、白朮
主 治: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赤澀,脈來弦數。
加 減:(1)大渴、加麥冬、知母。
(2)瘧不止,加酒紗常山、烏梅。
歸 經:足少陽太陰藥也
方 義:(1)瘧為肝膽之邪,然多因脾胃受傷而起。脾屬溼土,重感于溼,溼生熱,
熱生痰,故見前證也。
(2)1.脾既受病,木又剋之,故用青皮、柴胡,以破滯而伐肝。
2.厚朴、半夏,以行痰而平胃。
3.黃芩用以清熱。
4.草果辛熱,能散太陰之積寒,除痰而截瘧。
5.茯苓用以滲溼。
6.蓋先去其害脾者,而以白朮、甘草調而補之也。
來 源:嚴用和

◎方 名:痛瀉要方(和解之劑)
總 結:痛瀉
編 號:012
組 成:白芍、白朮、陳皮、防風
主 治:治痛瀉不止。
加 減:久瀉加升麻。
歸 經: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芍藥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
(2)白朮苦燥溼,甘脯脾,溫和中。
(3)陳皮辛能利氣,少香丸能燥溼醒脾,使氣行則痛止。
(4)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溼,為理脾引經要藥。
(5)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煎服法:或煎或丸
來 源:劉草窗

◎方 名:黃連阿膠丸(和解之劑)
總 結:冷熱痢
編 號:013
組 成:黃連、阿膠、茯苓
主 治: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瘀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歸 經: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黃連瀉火燥溼,開鬱消瘀,以平其痛熱。
(2)阿膠補陰益血,潤燥利腸,以和其裡急。
(3)茯苓能令肺氣下降,通于膀胱,清熱利水,止渴除煩,為清熱解之平劑。
變化方:延年除茯苓,加乾薑、當歸,名駐車丸。治同。
又附方:(1)仲景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
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
(2)海藏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蘗、阿膠、山?
來 源:局方

◎方 名:薑茶飲(和解之劑)
總 結:瘧痢
編 號:014
組 成:生薑、陳細茶 每味約三錢
主 治:治赤白痢,及寒熱瘧。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茶助陰,薑助陽,使寒熱平調,並能消暑解酒食毒。
(2)此方用之屢效,勿以藥之平淺而忽之也。
變化方:(1)本方除生薑,加陳白梅,蜜水煎,名梅蜜飲。治熱痢。
(2)除茶,加木香、肉寇,治冷痢。
來 源:東垣

◎方 名:蘆根湯(和解之劑)
總 結:嘔穢
編 號:015
組 成:蘆根、竹茹、粳米、生薑
主 治:治傷寒病後,嘔噦不下食。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蘆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
(2)竹茹甘寒,除胃熱,清燥金。
(3)生薑辛溫,袪寒飲,散逆氣。三者皆能和胃,胃和則嘔止。
(4)加粳米者,亦藉以調中州也。
來 源:千金

◎方 名:陰陽水(和解之劑)
總 結:霍亂
編 號:016
組 成:沸湯、井水
主 治:治霍亂吐瀉有神功。
歸 經:中焦分理陰陽之藥也
方 義:(1)陰陽不和而交爭,故上吐下瀉而霍亂。
(2)飲此輒定者,分其陰陽使和平也。
煎服法:各半鍾和服

◎方 名:甘草黑豆湯(和解之劑)
總 結:解毒
編 號:017
組 成:甘草、黑豆
主 治:解百藥毒,兼治筋疝。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1)甘草和中以解毒,黑豆散熱以解毒。
(2)若治筋疝,當用甘草梢,以梢能徑達莖中也。
變化方:本方加大黃,名大黃甘草湯。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方 名:補中益氣湯(理氣之劑)
總 結:升陽補中
編 號:001
組 成:白朮、黃耆、升麻、柴胡、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外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如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 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溼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蘗、知母。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祕,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 夏加麥冬、五味; 秋加麻黃、黃芩;
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乾薑。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3)白朮燥溼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4)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陰濁降。
(5)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6)生薑辛溫,大棗甘寒,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變化方:(1)本方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
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3)本方加蒼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朮益胃湯,治內傷勞倦,
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麴、半夏、黃蘗,名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本方加紗芩、神麴,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6)本方加黃蘗、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蘗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
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本方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

脈弦微細。
(8)本方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衛湯,治勞力傷寒,身痛,體
熱,
惡寒,微渴,汗出 ,身痛,脈浮無力。
來 源:東垣

◎方 名:烏藥順氣散(理氣之劑)
總 結:順氣袪風
編 號:002
組 成:蘇子、前胡、半夏、橘紅、厚朴、當歸、炙甘草、肉桂
主 治:治中風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蹇澀,口眼喎邪,喉中氣急有痰

加 減:(1)虛汗者,去麻黃,加黃耆。
(2)手足不能舉動,加防風、續斷、威靈仙。
(3)拘攣,加木瓜。
(4)腳氣,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歸 經:手太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1)風盛則火熾,故有痰火衝逆而上,此裡氣逆也。然中風必由外感風寒而發

內虛而外邪乘之,此表氣逆也。
(2)1.烏藥能通行邪滯諸氣。
2.殭蠶清化散結。
3.川芎、白芷,頭面之藥,散風而活血。枳、桔利氣行痰。
4.黑薑溫經通陽。甘草和中瀉火。
5.麻黃、桔梗,肺家之藥,發汗而袪寒。
(3)此乃先解表氣而兼順裡氣者,氣順則風散。
(4)風邪卒中,當先治標,若氣虛病久者,非所宜也。
來 源:嚴用和

◎方 名:蘇子降氣湯(理氣之劑)
總 結:降氣
編 號:003
組 成:紫蘇子、前胡、半夏、厚朴、陳皮、生薑、枕香、當歸、甘草、大棗
主 治: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
歸 經:手太陽藥也
方 義:(1)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下之氣,兼能除痰,
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亦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兼以散外寒也。
(2)當歸潤以和血。
(3)甘草甘以緩中。
(4)下虛上盛,故又用桂引火歸元也。
又附方:一方無桂,有沈香。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木香順氣湯(理氣之劑)
總 結:調中順氣
編 號:004
組 成:木香 青皮 陳皮 厚朴 當歸 草蔻仁 益智 蒼朮 半夏 吳茱萸 乾薑 茯苓 澤瀉
升麻 柴胡
主 治:治陰陽壅滯,氣不宣通,胸膈痞悶,腹脹滿,大便不利。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1.木香、厚朴、青皮、陳皮,辛能行氣,兼能平肝。
2.草蔻、益智,香能舒脾。
3.蒼朮、半夏,燥能勝溼。
4.乾薑、吳茱,溫能散寒。
5.苓、瀉之淡,以泄其陰。
6.升、柴之輕,以升其陽。
(2)蓋脾為中樞,使中樞運轉,則清升濁降,上下宣通,而陰陽得位矣。
然皆氣藥,恐其過燥,故重用當歸以濡其血,共成益脾消脹之功也。
來 源:東垣

◎方 名:四磨湯(理氣之劑)
總 結:七情氣逆
編 號:005
組 成:烏藥、人參、沈香、檳榔
主 治: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1)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沈香。
(2)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
(3)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
(4)大實者,仍宜枳殼。
又附方:(1)一方人參易枳殼。
(2)一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治暴怒卒死,
名曰氣厥。
煎服法: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來 源:嚴氏

◎方 名:越鞠丸(理氣之劑)
總 結:六鬱
編 號:006
組 成:香附、蒼朮、川芎、山梔子、神麴
主 治:統治六鬱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加 減:(1)如溼鬱加茯苓、白芷。
(2)火鬱加青黛。
(3)痰鬱加南星、半夏、栝蔞、海石。
(4)血鬱加桃仁、紅花。
(5)氣鬱加木香、檳榔。
(6)食鬱加麥芽、山查、砂仁。
(7)挾寒加吳茱萸。
(8)又或春加防風。
(9)夏加苦參。
(10)冬加吳茱萸。
(11)經所謂「升降浮沈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也。
歸 經:手足太陰手少陽藥也
方 義:(1)吳鶴皋曰:「越鞠者,發越鞠鬱之謂也。撫芎調血鬱,香附開氣鬱,
蒼朮燥溼鬱,梔子解火鬱,神麴消食鬱。」
(2)陳來章曰:「皆理氣也,氣暢而鬱舒矣。」
煎服法:麴糊為丸
來 源:丹溪

◎方 名:七氣湯(理氣之劑)
總 結:行氣消痰
編 號:007
組 成:茯苓、紫蘇、厚朴、半夏
主 治:1.治七清氣鬱,痰涎結聚,咯不出,嚥不下,胸滿喘急。
2.或欬或嘔,或攻衝作痛。
歸 經: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1)氣鬱則痰聚,故散鬱必以行氣化痰為先。
(2)1.茯苓甘淡滲溼,益脾通心交腎。
2.紫蘇辛溫,寬中暢肺,定喘消痰。
3.厚朴苦溫,降氣散滿。
4.半夏辛溫,除痰開鬱。
(3)痰去氣行,則結散鬱解,而諸證平矣。
變化方:本方加白芍、陳皮、人參、桂心、亦名七氣湯,治七情鬱結,陰陽反戾,
吐利交作,寒熱眩運,痞滿噎塞。
煎服法:加薑、棗煎。
備 註:三因方亦名四七湯

◎方 名:四七湯(理氣之劑)
總 結:溫中解鬱
編 號:008
組 成:官桂、人參、半夏、甘草
主 治:治七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膨脹喘急。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李士材曰:「夫七情過極,皆傷其氣。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獨異者,蓋鬱
久則濁氣閉塞,而清氣日薄矣。故雖痛雖膨,而不用木香、枳殼,用人參以壯
主氣之臟。官桂以制謀慮之鬱。鬱久生痰,半夏為之驅逐。鬱故不和,國老為
之調停。況桂性辛溫,疏氣甚捷,鬱結者還為和暢矣。湯名四七者,以四味治
七情也。」
煎服法:加薑、棗煎。
備 註:局方亦名七氣湯

◎方 名:代赭旋覆湯(理氣之劑)
總 結:痞鞭噫氣
編 號:009
組 成: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甘草、大棗、半夏、生薑
主 治: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噫氣不除。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成氏曰:1.怯則氣浮,代赭之重以鎮虛逆。
2.則氣堅,施覆之鹹以痞。
3.辛者散也,生薑之辛以散虛痞。
4.甘者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胃弱。
來 源:仲景

◎方 名:丁香柿蒂湯(理氣之劑)
總 結:呃逆
編 號:010
組 成:丁香、柿蒂、人參、生薑
主 治: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歸 經:足陽明少陰藥也
方 義:(1)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
(2)柿蒂苦澀而降氣。
(3)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
(4)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
(5)火呃亦可用者,蓋從治之法也。
變化方:(1)本方除人參、生薑,亦名丁香柿蒂湯,治同。
(2)本方除人參、生薑,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

(3)寶鑑去人參、加青皮、陳皮;三因去人參,加良薑、甘草,名丁香散。治
同。
又附方: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
來 源:嚴氏

◎方 名:橘皮竹茹湯(理氣之劑)
總 結:嘔逆呃逆
編 號:011
組 成:半夏、橘皮、枇杷葉、麥冬、竹茹、赤茯苓、人參、甘草
主 治:1.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
2.亦治吐利後胃虛呃逆。
加 減:(1)胃寒者,去竹茹、麥冬,加丁香。
(2)實火去人參。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胃火上衝,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嘔。
(1)二陳所以散逆氣。
(2)竹茹、枇杷葉、麥車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
(3)赤茯苓所以降心火。
(4)生薑嘔家之聖藥。
(5)久病虛羸,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又附方:金匱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治噦逆。
煎服法:加薑、棗煎。

◎方 名:定喘湯(理氣之劑)
總 結:哮喘
編 號:012
組 成:麻黃、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蘇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主 治: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1)表寒宜散:甘草、麻黃、桑皮、杏仁,辛甘發散瀉肺而解表。
(2)裡虛宜斂:1.款冬溫潤。
2.白果收濇定喘而清金。
3.黃芩清肺熱。
4.蘇子降肺氣。
5.半夏燥溼痰。
(3)相助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

◎方 名:四物湯(理血之劑)
總 結:養血
編 號:001
組 成:當歸、生地黃、芍藥、芎窮
主 治: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加 減:(1)凡血證通宜四物湯。
(2)如涼血:心加黃連,肝條芩,肺枯苓,大腸實、芩,膽黃連,腎膀胱黃蘗
,脾生地,胃大黃,三焦地骨皮,心包絡丹皮,小腸山梔、木通。
(3)如清氣:心與包絡加麥冬,肺枳殼,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乾葛、石
膏,大腸三焦、連翹,小腸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
(4)血虛加龜板。血燥加人乳。瘀血加桃仁、紅花、汁、童便行之。暴血加
薄荷、玄參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
(5)婦人經血紫黑,脈數為熱,加芩、連;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
(6)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蘗。
(7)鬱者加木香,砂仁、蒼朮、神麴。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
(8)氣虛加參、耆。氣實加枳、朴。
歸 經:手太陰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當歸辛苦甘溫,入心脾生為君。
(2)生地甘寒,入心腎滋篇為臣。
(3)芍藥酸寒,入肝脾斂陰為佐。
(4)芎窮辛溫,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為使也。
變化方:(1)本次加黃蘗、知母,名知蘗四物湯; 再加亦參,名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有火。
(2)知蘗四物蜜丸,名坎離丸,治陰虛嗽血。
(3)本方加黃連、胡黃連,名二連四物湯,治虛榮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
夜分發熱。
(4)本方加黃蘗、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陰虛潮熱。
(5)本方用生熟二地,加黃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黃補血湯,
治亡血血虛,六脈俱大,按之空虛。
(6)本方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臟結便秘,撲損瘀血。
(7)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運,風秘便難。蜜丸,
名補肝丸。
(8)本方加木香、檳榔,名治氣六合湯,治血虛氣滯,或血氣上衝。
(9)本方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應養真丹,治足厥陰經受風寒暑溼,
癱瘓不遂,語言蹇澀,及血虛腳氣。
(10)本方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
(11)本方去白芍,加防風,名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而成痙證,宜去風養血。
(12)本方去地黃,加乾薑,名四神湯,治婦人血虛,心腹痛。
(13)本方加阿膠、艾葉、甘草,名膠艾湯,治衝任虛損,經水淋瀝,
及血虛下痢。
(14)本方加艾葉、四製香附,醋丸,名艾附暖宮丸,治子宮虛冷,再加阿膠,
名婦寶丹,治虛寒經水不調。
(15)本方加丹皮、地骨,治婦人骨蒸。
(16)本方除芍藥、地黃,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
又名君臣散。治產後
(17)本方合四君子,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再加黃耆、肉桂,
名十全大補湯,兼助陽固衛。
(18)十全湯去白芍、加上茱、五味、防風、蓯蓉、入薑、棗煎,名大補黃耆湯

治氣血兩虛,自汗不止,及陽虛發厥。
(19)四物、四君合小柴胡,名三合散,治產後曰久虛勞。
(20)本方四物各七錢,加防風一兩,梔子、黃芩、黃連各三錢,每服五錢。
如脈實,加大黃,名生地黃連湯,治婦人血風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
循衣摸床撮空,閉目揚手擲足,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

◎方 名:當歸補血湯(理血之劑)
總 結:補血
編 號:002
組 成:黃耆、當歸
主 治: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當歸氣味俱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陰養血。黃耆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於當
歸,而又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 則從之而生血
矣。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2)訒庵曰:「病本於勞役,不獨傷血,
而亦傷氣,故以二藥兼補之也。」
煎服法:空心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歸脾湯(理血之劑)
總 結:引血歸脾
編 號:003
組 成:當歸、木香、炙甘草、白朮、人參、炙黃耆、茯神、棗仁、龍眼肉、遠志
主 治:1.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
2.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歸 經: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
方 義:(1)當歸滋陰而養血。
(2)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耆而補氣。
(3)血不歸脾則妄行,參、朮、黃耆、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
(4)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
(5)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證悉除矣。
煎服法:薑、棗煎。
來 源:濟生

◎方 名:養心湯(理血之劑)
總 結:補心血
編 號:004
組 成:肉桂、茯神、遠志、柏子仁、茯苓、酸棗仁、川芎、當歸、半夏麴、炙甘草、
五味子、人參、黃耆
主 治: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
歸 經:此手少陰藥也。
方 義:(1)赤桂引藥以入心經。(2)二茯、遠志、柏仁、酸棗,以泄心熱而寧心神。(3)
川芎、當歸以養心血。(4)半夏去擾心之痰涎。甘草補土以培心子。(5)五味收
神氣之散越。(6)人參、黃耆以補心氣。(7)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斂之,香
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煎服法:每服五錢。

◎方 名:人參養榮湯(理血之劑)
總 結:養榮
編 號:005
主 治:1.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
毛髮脫落,小便赤澀。
2.亦治發汗過多,身振振搖,筋惕肉。
加 減: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黃耆、當歸、白芍、熟地黃、五味子、桂心
、遠志
歸 經:此手少陰手足太陰氣血藥也。
方 義:(1)熟地、歸、芍,養血之品。(2)參、耆、苓、朮、甘草、陳皮,補氣之品,血
不足而補其氣,此陽生則陰長之義。(3)且 參、耆、五味,所以補肺。(4)甘、
陳、苓、朮,所以健脾。(5)歸、芍所以養肝。(6)熟地所以滋腎。(7)遠志能通
腎氣上達於心。(8)桂心能導諸藥入營生血。(9)五臟交養互益,故能統治諸病
,而其要則歸於養榮也。
煎服法:加薑、棗煎。

◎方 名:龍腦雞蘇丸(理血之劑)
總 結:清熱理血
編 號:006
組 成:雞蘇葉、黃耆、人參、甘草、銀柴胡、生地黃、蒲黃、木通、麥冬、阿膠
主 治:1.治肺有鬱熱,咳嗽吐血,衄血下血。
2.熱淋消渴,口臭口苦,清心明目。
歸 經:此手足太陰少陽藥也。
方 義:肺本清肅,或受心之邪燄,或受肝之亢害,故見諸證。(1)薄荷辛涼輕揚升發,瀉
肺搜肝,散熱理血,故以為君。(2)參、耆、甘草瀉火和脾。(3)柴胡平肝解肝熱
。(4)生地黃涼血。(5)炒蒲黃止血,以療諸血。(6)木通利水降心火。(7)麥冬
、阿膠潤燥清肺。此亦為熱而涉虛者設,故少佐參、耆也。
又附方:一方有黃連。
煎服法:先將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加蜜三兩,煉過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細嚼湯下。
來 源:局方

◎方 名:欬血方(理血之劑)
總 結:欬血
編 號:007
組 成:青黛、山梔、栝蔞仁、海石、訶子肉
主 治:治欬嗽痰血。
加 減:嗽甚加杏仁。
歸 經:此手太陰(肺)藥也。
方 義:(1)肝者將軍之官,肝火上逆,能爍心肺,故欬嗽痰血也。
(2)青黛瀉肝而理血,散五臟鬱火;梔子涼心而清肺,使邪熱下行;二者
所以治火。
(3)栝蔞潤燥滑痰,為治嗽要藥;海石堅止嗽,清水之上源;二者降火
而行痰。
(4)加訶子者,以能斂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藥者,火退則血自止也。
煎服法:等分為末,蜜丸噙化。
來 源:丹溪

◎方 名:獨聖散(理血之劑)
總 結:肺痿咯血
編 號:008
組 成:白芨
主 治:治多年欬嗽,肺痿,咯血紅痰。
歸 經:此手太陰(肺)藥也。
方 義:(1)人之五臟,惟肺葉壞爛者,可以復生。
(2)白芨苦辛收濇,得秋金之令,能補肺止血,故治肺損紅痰。又能蝕敗疽
死肌,為去腐生新之聖藥。
煎服法:為末,每服二錢,臨臥糯米湯下。

◎方 名:清咽太平丸(理血之劑)
總 結:咯血
編 號:009
組 成:川芎、防風、薄荷、柿霜、桔梗、甘草、犀角
主 治:治膈上有火,早間咯血,兩頰常赤,咽喉不清。
歸 經:此手太陰藥也。
方 義:(1)川芎血中氣藥,升清散瘀。(2)防風血藥之使,瀉肺收肝。(3)薄荷辛香升浮
,消風散熱。(4)柿霜生津潤肺。(5)桔梗載諸藥而上浮。(6)甘草緩炎上之火勢
。(7)犀角涼心清肺。(8)又甘、桔相合,為清咽利膈之上劑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還元水(理血之劑)
總 結:火嗽失血
編 號:010
組 成:童便
主 治:治欬血吐血,及產後血運,陰虛久嗽,火蒸如燎。
加 減:有痰加薑汁。
歸 經: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方 義:童便鹹寒,降火滋陰,潤肺散瘀,故治血證火嗽血運如神。
煎服法:(1)取十二歲無病童子,不茹葷辛,清徹如水者,去頭尾,熱飲。(2)冬則用湯溫之
,或加藕汁、阿膠和服。
備 註:飲自己溺名輪迴酒

◎方 名:麻黃人參芍藥湯(理血之劑)
總 結:內虛外感吐血
編 號:011
組 成:麻黃、桂枝、炙甘草、麥冬、白芍、人參、當歸、黃耆、五味子
主 治: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
歸 經: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綱目曰:「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範矣。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但
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當以此為則也。
煎服法:熱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犀角地黃湯(理血之劑)
總 結:涼血
編 號:012
組 成:生地黃、白芍、丹皮、犀角
主 治:治傷寒胃火熱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畜血如狂,漱水不欲嚥。及陽毒發斑。
加 減:(1)熱甚如狂者,加黃芩一兩。
(2)因怒致血者,加梔子、柴胡。
歸 經:此足陽明太陰藥也。
方 義:(1)血屬陰,本靜,因諸經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2)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
火。芍藥酸寒,和陰血而瀉肝火。丹皮苦寒,瀉血中之伏火。生地大寒,涼血而
滋水。以共平諸經之僭逆也。
變化方:節庵加當歸、紅花、桔梗、陳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黃湯,所治同。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 源:濟生

◎方 名:桃仁承氣湯(理血之劑)
編 號:013
組 成:桃仁、大黃、桂枝、芒硝、甘草
主 治:1.治傷寒外証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躁渴譫語,畜血,發熱
如狂。
2.及血瘀胃痛,腹痛痛。
3.瘧疾,實熱夜發
4.痢疾,畜血急痛。
加 減:本方加青皮、枳實、當歸、芍藥、蘇木汁、柴胡,名桃仁承氣飲子。
歸 經:此足太陽藥也。
方 義:(1)大'黃、芒硝,蕩熱去實,甘草和胃緩中,此調胃承氣湯也。(2)熱甚搏血,血
聚則肝燥,故加桃仁之苦甘,以潤燥而緩肝;加桂枝之辛熱,以調營而解外,直達
瘀所而行之也。
來 源:仲景

◎方 名:抵當湯(理血之劑)
總 結:血畜下焦
編 號:014
組 成:大黃、桃仁、水蛭、蟲
主 治:1.治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
2.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
3.小便自利者,必有畜血,令人善忘。
4.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
歸 經:此足太陽藥也。
方 義:成氏曰:「甘緩結,苦泄熱,桃仁、大黃之甘苦,以下結熱。苦走血,鹹滲血,蟲
、水蛭之苦鹹,以除畜血。
變化方:本方減水蛭十箇,蟲、桃仁各減五箇,分為四丸,每水煮一丸,名抵當丸。治本
病無善忘如狂之証者。
又附方:代抵當丸:大黃、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玄明粉、桂,蜜丸
來 源:仲景

◎方 名:槐花散(理血之劑)
總 結:便血
編 號:015
組 成: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
主 治:治腸風臟毒下血。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2)枳殼寬腸利氣。(3)側柏養引燥溼,最清血分
。(4)荊芥散瘀搜風。
變化方:(1)本方除柏葉、荊芥, 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名槐角丸,治同。
(2)本方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薑煎,名加減四物湯,治同。(3)本方
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亦名槐花散,又名當
歸和血散,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4)本方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
花散,治血痢腹不痛,不裏急後重。(5)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
血。
煎服法:等分為末,每三錢,米飲下。
來 源:本事

◎方 名:秦艽白朮丸(理血之劑)
總 結:血痔
編 號:016
組 成:秦艽、桃仁、歸尾、皂角子、澤瀉、枳實、地榆、白朮
主 治:治痔瘡痔漏有膿血,大便燥結,痛不可忍。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李東垣曰:1.秦艽、桃仁、歸尾,潤燥和血。2.皂角仁以除風燥。地榆以破血止
血。3.澤瀉淡滲,使氣歸於前陰,以補清燥受胃之濕邪也。4.枳實苦寒,以補腎
而泄胃實。5.白朮之苦以補燥氣之不足,其味甘以瀉火而益元氣,故曰『甘寒瀉
火』,乃假枳實之寒也。大便祕濇,以大黃推之,其津液益不足,用當歸和血,加
油潤之劑,自然耎利矣。
變化方:(1)本方除白朮、枳實、地榆,加蒼朮、黃蘗、大黃、檳榔、防風,名秦艽蒼朮
湯,治同。(2)本方除皂角、枳實、地榆,加防風、升麻、柴胡、陳皮、大黃、
黃蘗、紅花、炙草,名秦艽防風湯,治痔漏大便時疼痛。(3)本方用秦艽一味,加
羌活、防風、麻黃、升麻、柴胡、本、細辛、黃耆、炙草、紅花,名秦艽羌
活湯,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其癢。(4)本方除地榆,加大黃、紅花,名秦艽當歸
湯,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煎服法:麵糊丸
來 源:東垣

◎方 名:芍藥湯(理血之劑)
總 結:血痢
編 號:017
組 成:白芍、黃芩、甘草、黃連、大黃、木香、檳榔、當歸尾、桂皮
主 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重後痛。
歸 經: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1.芍藥酸寒,瀉肝火, 斂陰氣,和營衛,故以為君。2.大黃、歸尾,破積而行
血。3.甘草和之。4.黃芩、黃連,燥濕而清熱。5.木香、檳榔,通滯而行氣。(2
)蓋下痢由濕熱鬱積於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濇也。辛以散之,苦
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調之。(3)加肉桂者,假其辛熱以為反佐也。
變化方:本方除桂、甘草,加枳殼,名導滯湯,治前證兼渴者。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 源:潔古

◎方 名:蒼朮地榆湯(理血之劑)
總 結:血痢
編 號:018
組 成:蒼朮、地榆
主 治:治脾經受濕,痢疾下血。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蒼朮燥溼強脾,升陽而開鬱。(2)地榆清熱涼血,酸收能斷下。(3)為治血痢
腸風之平劑,初起者勿用。
變化方:本方加芍藥、阿膠、卷柏,名芍藥地榆湯,治泄痢膿血,乃至脫肛。
煎服法:每一兩煎。
來 源:潔古

◎方 名:小薊飲子(理血之劑)
總 結:血淋
編 號:019
組 成:小薊根、生地黃、蒲黃、藕節、木通、淡竹葉、山梔仁、滑石、甘草、當歸
主 治: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
歸 經:此手足太陽藥也。
方 義:(1)小薊、藕節,退熱散瘀。(2)蒲黃止血。(3)木通降心肺之火,下達小腸。(4)
滑石瀉熱而滑竅。(5)甘草益陽,能調中和氣。(6)生地涼血。(7)當歸養陰,能
引血歸經。(8)梔子散三焦鬱火,由小便出。(9)竹葉涼心而清肺。

◎方 名:復元羌活湯(理血之劑)
總 結:損傷積血
編 號:020
組 成:柴胡、甘草、當歸、大黃、紅花、栝蔞根、桃仁、穿山甲
主 治:治從高墜下,惡血留於下,疼痛不可忍者。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原文曰:「肝膽之經,行於下,屬厥陰少陽。1.故以柴胡引用為君。2.以當歸
活血脈,以甘草緩其急為臣,亦能生新血,陽生則陰長也。3.以大黃蕩滌敗血為
使。4.以穿山甲、花粉、桃仁、紅花,破血潤血為佐。5.氣味相合,各有攸歸,
痛自去矣。」
煎服法:每服一兩,加酒煎,以利為度。

◎方 名:小續命湯(袪風之劑)
總 結:六經中風通劑
編 號:001
組 成:麻黃、桂枝、防風、防己、杏仁、黃芩、人參、甘草、大棗、川芎、白芍、大
附子、生薑
主 治:1.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邪,語言蹇澀。
2.風溼腰痛,痰火併多。
3.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加 減:(1)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
(2)去芍藥,以避中寒。
(3)煩燥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4)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
、枳殼。(5)臟寒下利,去黃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6)嘔逆加半夏。(7)語
言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8)身痛發搐,加羌活。(9)口渴加麥冬、
花粉。(10)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11)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12)
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方 義: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吳鶴皋曰:「麻黃、杏仁,麻黃湯也,治太陽傷寒;桂枝、
芍藥,桂枝湯也,治太陽中風;此中風寒,有表證者所必用也。人參、甘草補氣;
川芎、芍藥補血;此中風寒,氣血虛者所必用也。風淫故主以防風。溼淫佐以防
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該也。
變化方:易老六經加減法:
(1)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
(2)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
(3)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
(4)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5)本方倍附子,加乾薑、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
(6)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
(7)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繫之於少陽厥陰,
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
(8)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
風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
(9)錄驗方去人參,加乾薑、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煎服法: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來 源:千金

◎方 名:侯氏黑散(袪風之劑)
總 結:中風
編 號:002
組 成:菊花、細辛、防風、白朮、人參、當歸、川芎、茯苓、桔梗、乾薑、礬石、牡
蠣、桂枝
主 治:1.治中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2.外臺用治風癲。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故以為君
。 2.防風、細辛以袪風。 3.人參、白朮以補氣。黃芩以清肺熱。 4.當歸
、川芎以養血。 5.茯苓通心氣而行脾溼。 6.桔梗以和膈氣。 7.薑、桂助
陽分而達四肢。 8.牡蠣、白礬,酸斂澀收,又能化頑痰。 (2)加酒服者,以行
藥勢也。
又附方:金匱風引湯:大黃、乾薑、龍骨、桂枝、甘草、牡蠣、滑石、石膏、寒水石、
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篩取三指撮,煮三沸,溫服。治大人風引癱瘓,小兒
驚癲瘛瘲,日數十發。巢氏用治腳氣。
煎服法:右末,用溫酒調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則藥積腹
中不下,熱食即下矣。
來 源:金匱

◎方 名:大秦艽湯(袪風之劑)
總 結:搜風活血降火
編 號:003
組 成:秦艽、羌活、白芍、川芎、細辛、獨活、防風、當歸、熟地、生地、白朮、甘
草、石膏、黃芩、白芷
主 治: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加 減:(1)雨溼加生薑。
(2)春夏加知母。
(3)心下痞加枳殼。
方 義:此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 (1)以秦艽為君者,袪一身之風也。以石膏為臣者
,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川芎散厥陰之風。細辛
、獨活散少陰之風。防風為風藥卒徒,隨所引而無所不至者也。大抵內傷必因
外感而發,諸藥雖云搜風,亦兼發表。 (2)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
血,而解表亦必固裏。當歸養血,生地滋血,芎窮活血,芍藥斂陰和血。血活則風
散,而舌本柔矣。 (3)又氣能生血,故用白朮、茯苓、甘草,補氣以壯中樞,脾
運溼除,則手足健矣。 (4)又風能生熱,故用黃芩清上,石膏瀉中,生地涼下,以
共平逆上之火也。
又附方:易老天麻丸:天麻、牛膝、萆薢、玄參、杜仲、當歸、生地、羌活、附子,蜜丸
。一方有獨活。
煎服法:每服一兩。
來 源:機要

◎方 名:三生飲(袪風之劑)
總 結:卒中
編 號:004
組 成:生川烏、生附子、生南星、木香
主 治: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蹇澀等證。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藥也。
方 義:(1)1.烏頭清疏,溫脾逐風。 2.附子猛峻,溫脾逐寒。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
速也。(2)重用人參,所以扶其正氣。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氣也。
煎服法: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方 名:地黃飲子(袪風之劑)
總 結:風痱
編 號:005
組 成:熟地黃、肉蓯蓉、官桂、附子、巴戟、山茱萸、石斛、茯苓、遠志、石菖蒲、
麥冬、五味子
主 治:治中風舌瘖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急發溫之。
加 減:(1)1.熟地以滋根本之陰。 2.巴戟、蓯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 3.
山茱溫肝而固精。 4.石斛安脾而祕氣。 5.菖蒲、遠志、茯苓,補心而通腎
臟。 6.麥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 (2)使水火相交,精氣漸旺,而風火自息
矣。
歸 經:此手足少陰太陰足厥陰藥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薑、棗煎服。
來 源:河間

◎方 名:順風勻氣散(袪風之劑)
總 結:喎邪不遂
編 號:006
組 成:天麻、白芷、蘇葉、烏藥、沉香、青皮、人參、炙甘草、白朮、木瓜
主 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邪。
歸 經:此足厥陰陽明藥也。
方 義:(1)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偏枯喎僻,或左或右,蓋血脈不周,而氣不勻也。 (2)
天麻、蘇、芷,以疏風氣。烏藥、青、沉,以行滯氣。參、朮、炙草,以補正氣
。疏之行之補之,而氣勻矣,氣勻則風順矣。 (3)用木瓜者,能於土中瀉木,調
榮衛而伸筋也。
煎服法:加薑煎。

◎方 名:豨薟丸(袪風之劑)
總 結:風痺
編 號:007
組 成:豨薟草。
主 治:1.治中風喎僻,語言蹇濇,肢緩骨痛
2.及風痺走痛,或十指麻木。
3.肝腎風氣,風溼諸瘡。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豨薟能袪風散溼,行大腸之氣。 (2)加以酒蒸蜜丸,氣味清和,故能補肝潤
腎,益氣強筋。
煎服法: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者佳,不拘多少,撿去粗莖,留枝葉花實,
酒拌蒸曬九次,蜜丸。
禁 忌:然風藥終燥,若風痺由於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由風溼而得者,亦忌服之。
來 源:張詠

◎方 名:牽正散(袪風之劑)
總 結:牽風
編 號:008
組 成:殭蠶、全蠍、白附子
主 治:治中風口眼喎邪,無他證者。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方 義:(1)吳鶴皋:「艽、防之屬,可以驅外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星、夏之屬,可
以治溼痰,而風虛之痰非其治也。三藥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
入經而正口眼。」 (2)又曰:「白附辛可袪風,蠶、蠍鹹能痰。辛中有熱,可
使從風,蠶、蠍有毒,可使破結。藥有用熱以攻熱,用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
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也。」
又附方:改容膏:蓖麻子、冰片,共搗為膏。寒月加乾薑、附子。左喎貼右,右喎貼左,即
正。或用鱔魚血,或用蜣螂搗傅亦良。蓋三物皆追風拔毒之品也。
煎服法:等分為末,每二錢,酒調服。
來 源:直指方

◎方 名:如聖飲(袪風之劑)
總 結:剛柔二痙
編 號:009
組 成:防風、川芎、白芷、甘草、柴胡、羌活、烏藥、半夏、當歸、芍藥、黃芩
主 治:治剛柔二痙,面赤項強,頭搖口噤,角弓反張,與瘛瘲同法。
加 減:(1)柔痙加白朮、桂枝。
(2)剛痙加蒼朮、麻黃。
(3)口噤咬牙,大便實,加大黃。
歸 經:足太陽、厥陰藥。
方 義:(1)羌、防、芎、芷、柴胡、甘草,辛甘以發散風邪。
(2)用烏藥者,治風須順氣也。
(3)用半夏、竹瀝、薑汁者,風必挾痰也。
(4)用歸、芍者,治風先活血也。
(5)用黃芩者,風必生熱也。
(6)柔痙加白朮、桂枝,有汗欲其無汗。
(7)剛痙加蒼朮、麻黃,無汗欲其有汗。
(8)口齒屬陽明,陽明實則口噤咬牙而便祕,故加大黃以泄胃熱也。
煎服法:加薑煎,入薑汁竹瀝服。
來 源:節庵

◎方 名:獨活湯(袪風之劑)
總 結:瘛瘲昏憒
編 號:010
組 成:獨活、羌活、防風、人參、白薇、當歸、芎藭、伏神、遠志、細辛、桂心、菖
蒲、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風虛瘛瘲,昏憒不覺,或為寒熱。
歸 經:手少陰、足厥陰藥。
方 義:(1)肝主風木而主筋,故瘛瘲為肝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活、防風袪
風;細辛、桂心溫經;半夏除痰;芎、歸辛散風而溫和血,血活則風散。辛以
散之,即辛以補之也。
(2)心為肝子,肝移熱於心則昏憒,故以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神、遠
志安心神;白薇鹹寒,退熱而治厥。使風靜火息,血活神寧,而瘛瘲自已矣。
煎服法:每服一兩,加薑、棗煎。
來 源:丹溪

◎方 名:活絡丹(袪風之劑)
總 結:溼痰死血
編 號:011
組 成:川烏、草烏、沒藥、乳香、膽星、地龍
主 治: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絡中有溼痰死血,腿臂間忽有一、二點痛。
歸 經:足太陰、厥陰藥。
方 義:吳鶴皋曰:「膽星辛烈,所以燥溼痰。
      1.二烏辛熱,所以散寒溼。
     2.風邪注於肢節,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3.蚯蚓溼土所生,欲其引烏星直達溼痰所結之處,大易所謂『同
氣相求』也。」
煎服法:酒丸,酒下。

◎方 名:消風散(袪風之劑)
總 結:風熱
編 號:012
組 成:荊芥、防風、蟬蛻、人參、甘草、川芎、羌活、殭蠶、厚朴、藿香、茯苓、陳
皮。
主 治:(1)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鼻嚏聲重。
(2)及皮膚頑麻,癢疹瘙癢,婦人血風。
歸 經:此足太陽手太陰藥
方 義:(1)羌、防、荊、芎之辛浮,以治頭目項背之風。
(2)殭蠶、蟬蛻之清揚,以去皮膚之風。
(3)藿香、厚朴;以去惡散滿。
(4)參、苓、甘、橘;以輔正調中,使風邪無留壅也。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茶湯下;瘡癬酒下。

◎方 名:清空膏(袪風之劑)
總 結:頭風頭痛
編 號:013
組 成:羌活 川芎 柴胡 防風 黃芩 黃連 甘草
主 治:(1)治正偏頭痛,年深不癒。
(2)及風濕熱上壅頭目。
(3)及腦苦痛不止。
加 減:(1)少陰頭痛:加細辛。
(2)太陰頭痛,脈緩有痰: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 加半夏。
(3)如偏頭痛服之不癒: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4)如自汗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歸 經:此足太陽少陽藥。
煎服法:茶調如膏,白湯送下。
來 源:丹溪

◎方 名:胃風湯(袪風之劑)
總 結:胃風
編 號:014
組 成: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芍藥、肉桂。
主 治:(1)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
(2)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瘈瘲,肉面腫,名曰胃風。
歸 經:此為足陽明厥陰藥。
方 義:(1)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
(2)風屬肝木,能剋脾土,故用參、朮、茯苓以補脾氣而益胃。
(3)當歸、川芎:以養肝血而調榮。
(4)芍藥:瀉肝而能和脾。
(5)肉桂:散風而能平木,故能住瀉泄而療風濕也。
(6)又曰:白朮。茯苓:能壯脾而除濕。
(7)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驅風。
又附方:(1)東垣胃風湯:升麻、白芷、麻黃、葛根、柴胡、羌活、蒿本、蒼朮、蔓荊、
草蔻、黃柏、當歸、炙草、加薑棗煎,亦治胃風証。
煎服法:加粟米煎
來 源:易老

◎方 名:上中下通用痛風丸(袪風之劑)
總 結:痛風
編 號:015
組 成:黃柏、蒼朮、龍膽草、防己、桃仁、紅花、川芎、羌活、白芷、威靈仙、南星
、桂枝、神麴,麵糊丸。
主 治: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痰、有血之不同,此為通治。
歸 經:此治痛風之通劑也。
方 義:(1)黃柏:清熱;蒼朮:燥濕;龍膽:瀉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濕與熱也。
(2)南星:燥痰散風;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芎:為血中氣藥,所以治痰與血也

(3)羌活:袪百節之風;白芷:袪頭面之風;桂枝、威靈仙:袪臂脛之風;四者所以
治風也。
(4)加神麴者:所以消中州陳積之氣也。
(5)疏風以宣於上,瀉熱利濕以泄瀉於下,活血.消滯以調其於中,所以能兼治而
通用也,證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
來 源:丹溪

◎方 名:史國公藥酒方(袪風之劑)
總 結:風痺
編 號:016
組 成:秦艽、松節、蒼耳子、茄根、羌活、晚蠶砂、川萆薢、防風、杜仲、
川牛膝、枸杞、當歸、鱉甲、虎脛骨、白朮。
主 治:治中風言語蹇澀,手足拘攣,半身不遂,痿痺不仁。
歸 經:此足厥陰藥。
方 義:(1)防風、羌活、蒼耳、秦艽、松節、茄根、蠶砂、萆薢:既以袪風,兼
以燥濕。
(2)當歸、枸杞、杜仲、牛膝:補陰潤燥,養血營筋。
(3)白朮:補氣而健脾。
(4)虎脛:驅風而壯骨。
(5)鱉甲:亦厥陰血分之藥,能益陰血而去肝風,風濕去,氣血旺,則病除。
煎服法: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煮熟退火服,每日數次,常令醺醺不斷。

◎方 名:蠲痺湯(袪風之劑)
總 結:風痺
編 號:017
組 成:甘草、片子薑黃、黃耆、當歸、赤芍、防風、羌活。
主 治: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痺,腰膝沉重,舉動艱難。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
方 義:(1)辛能散寒,風能勝濕,防風、羌活,除濕而疏風。
(2)氣通則血活,血佸則風散,黃耆、炙草補氣而實衛。
(3)當歸、赤芍:活血而和營。
(4)薑黃理血中之氣,能入手足而袪寒濕。
煎服法:加薑棗煎。
來 源:嚴氏

◎方 名:三痺湯(袪風之劑)
總 結:風寒溼痺
編 號:018
組 成:黃耆、續斷、人參、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杜仲、川牛膝、
桂心、細辛、秦艽、川獨活、防風、生薑、大棗
主 治: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痺。
歸 經:此足三陰藥。
方 義:(1)喻嘉言曰:此方用參耆四物一派補藥。
(2)內加防風、秦艽以勝風濕。
(3)桂心以勝寒。
(4)細辛、獨活以通腎氣。
(5)凡治三氣襲虛而成庳患者,宜準諸此。

◎方 名:獨活寄生湯(袪風之劑)
總 結:風寒溼痺
編 號:019
組 成:獨活、桑寄生、人參、茯苓、甘草、當歸、芍藥、川芎、熟地、桂心、杜仲、
牛膝、細辛、防風、秦艽。
主 治:治肝腎虛熱,風濕內攻,腰膝作痛,冷痺無力,屈伸不便。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
方 義:(1)獨活、細辛:入少陰通血脈。
(2)偕秦艽、防風:疏經升陽以袪風。
(3)桑寄生:益氣血,袪風濕。
(4)偕杜仲、牛膝:健骨強筋而固下。
(5)芎、歸、芍、地:所以活血而補陰。
(6)參、桂、苓、草:所以益氣而補陽,辛溫以補之,使氣血足而風濕除,則肝腎
強而庳痛癒矣。
變化方:羌活續斷湯:除獨活、寄生,加羌活、續斷,治同。
來 源:千金

◎方 名:沈香天麻丸(袪風之劑)
總 結:驚風
編 號:020
組 成:羌活、獨活、沉香、天麻、甘草、當歸、川烏頭、僵蠶、附子、益智仁、半夏
、防風。
主 治:治小兒因驚發搐,痰多眼白,癇瘈筋攣。
歸 經:此足厥陰藥。
方 義:(1)寶鑑曰:『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以羌活、獨活:苦溫引氣上行,又入太
陽為引,故以為君。
(2)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溫以補氣血不足,又養胃氣,故以為
臣。
(3)烏附、益智: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客寒犯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薑
、半夏燥濕行痰,故以為佐,沉香辛溫體重氣輕,去怯安神為使。
來 源:寶鑑

◎方 名:通頂散(袪風之劑)
總 結:中風取嚏
編 號:021
組 成:藜蘆、人參、川芎、細辛、石膏、甘草。
主 治:治初中風,不知人事,口噤不開。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方 義:(1)吳鶴皋曰:『中風不省人事,病已極矣,非平藥可以開其壅塞。』
(2)故用藜蘆與人參、細辛,取其相反而相用也。
(3)肺苦氣上逆,故石膏之重以墬之。
(4)甘草之平以緩之。
(5)芎藭之用取其清氣利竅而已。

◎方 名:烏梅擦牙方(袪風之劑)
總 結:口噤
編 號:022
組 成:烏梅
主 治:治中風口噤不開。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方 義:酸先入筋,木能剋土,使牙關酸軟而開矣,若以鐵器攪之,恐傷其齒也。
煎服法:揩擦牙齦,涎出即開。

◎方 名:理中湯(袪風之劑)
總 結:溫中
編 號:001
組 成: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
主 治:(1)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沈無力。
(2)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蚘,及感寒霍亂。
加 減:(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臥沈重,利不止,加附子。
(3)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
(4)臍下動氣:去朮,加桂。
(5)悸:加茯苓。
(6)陰黃:加茵陳。
(7)寒結胸:加枳實。
(8)不痛利多者:倍白朮。
(9)渴者:倍白朮。
(10)腹滿:去甘草。
歸 經:此足太陰之藥也(脾)
方 義:(1)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
(2)白朮:健脾燥溼,故以為臣。
(3)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使。
(4)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
變化方:(1)本方三兩,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
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蚘丸,治胃寒吐蚘。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表裏不解者。
(5)本方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溼。
(6)本方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者,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
砂仁。
(7)本方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芎,入薑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鬱結,脾
肺氣凝,脹滿上衝,飲食不下。
(8)本方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
(9)本方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証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又附方: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煎服法:每服四錢。
命 名: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來 源:仲景

◎方 名:四逆湯(袪風之劑)
總 結:陰證厥逆
編 號:002
組 成:炙甘草、乾薑、附子
主 治:(1)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裏寒外熱。
(3)或乾嘔,或咽痛,脈沈微細欲絕。
加 減:1.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2.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
3.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
4.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九莖以通陽。
5.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歸 經:此足少陰之藥也(腎)
方 義:(1)寒淫于內,治以甘熱,故以薑、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2)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薑、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
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大棗,名朮附湯,治風溼相搏,身體煩疼,及中寒發厥心痛。
(2)本方除甘草,名乾薑附子湯,治下後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
微,無大熱者。又治中寒厥逆,眩仆無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3)薑附湯加當歸、肉桂,入蜜和服,名薑附歸桂湯。再加人參、甘草,名薑附歸
桂參甘湯。加薑煎。
(4)本方除甘草,加四莖,名白通湯。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
湯。
(5)本方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復利,利止亡血。再加茯苓
六兩,名茯苓四逆湯,治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
(6)本方除乾薑,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
故也。
(7)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名甘草乾薑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
數,心煩,微惡寒,腳孿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與此
湯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芍藥、甘草各四
兩。
(8)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厥陰少陰腹痛。
(9)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男婦寒疝
,臍下冷,引腰胯而痛。
(10)本方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11)本方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
(12)本方加官桂、良薑、半夏,名漿水散,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
為急病。
煎服法:冷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當歸四逆湯(袪寒之劑)
總 結:厥陰寒厥
編 號:003
組 成:當歸、大棗、通草、炙甘草、桂枝、細辛、芍藥
主 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加 減: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
加吳茱萸生薑湯。」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肝)
方 義:(1)成無己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于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
(2)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3)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
(4)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以緩陰血。
來 源:仲景

◎方 名:四逆散(袪寒之劑)
總 結:陽證厥熱
編 號:004
組 成: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主 治:1.傷寒少陰證,陽邪入裏,四逆不溫。
2.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加 減:1.腹痛:加附子。
2.泄利下重:加薤白。
3.小便不利:加茯苓。
4.悸:加桂枝。
5.欬:加五味子、乾薑,併主下利。
歸 經:此足少陰藥也(腎)
方 義:1.傷寒以陽為主,若陽邪傳裏而成四逆,有陰進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傷其
陽。
2.經曰:「諸四逆不可下也。」故用甘草調逆氣;枳實泄結熱;柴胡散陽邪;芍藥
收元陰。用辛苦酸寒之藥以和解之,則陽氣敷布于四末矣。
3.此與少陽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證者,視加法為治。
煎服法:等分為末,水調飲。
來 源:仲景

◎方 名:真武湯(袪寒之劑)
總 結:散寒利水
編 號:005
組 成:茯苓、白朮、生薑、附子、芍藥
主 治:(1)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欬或嘔,
或小便利。
(2)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振振欲擗地,氣虛惡
寒。
加 減:(1)水寒相博,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
(2)小便利:去茯苓。
(3)下利:去芍藥,加乾薑。
(4)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茯苓、白朮:補土利水,能伐腎邪而療心悸。
(2)生薑、附子:回陽益衛,能壯真火而遂虛寒。
(3)芍藥:酸收,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
來 源:仲景

◎方 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袪寒之劑)
總 結:陰證厥逆
編 號:006
組 成:白、乾薑、附子、人尿、豬膽汁
主 治:1.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白通加人尿豬
膽汁湯主之。
2.服此湯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加 減:(1)腹痛者 真陰不足也:去蔥 加芍藥以斂陰。
(2)嘔者:加生薑以散逆。
(3)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
(4)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以助陽。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1)蔥白:之辛以助陽氣。
(2)薑附之熱以散陰寒。
(3)白通湯服而不應者,乃陰盛格拒乎陽藥,不能達於少陰,故加人尿,豬膽汁為
引。
(4)取其陰同類,苦入心而通脈,寒補肝而和陰,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性
且不違,而致大益。
(5)經曰:『逆而從之,從而逆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此之謂也。
又附方:蔥熨艾灸法:
(1)組成:蔥、麝香。
(2)主治:用蔥一大握,以繩纏束,切去兩頭,留白寸許,以火炙熱,安臍上,先漿麝
香分半填臍中,次放蔥餅用熨斗盛火熨,令熱氣從臍入腹,痛甚者連熨二.三餅。
(4)預後:身溫有汗即瘥否則不治。
(5)其它:或用艾灸關元,氣海,內外協攻,務令一時之內,陰散陽回,得汗而解。
或曰用釅醋拌麩炒熱,袋盛蒸熨,比前法尤捷。
來 源:仲景

◎方 名:吳茱萸湯(袪寒之劑)
總 結:吐利寒厥
編 號:007
組 成:吳茱萸、生薑、大棗、人參
主 治:(1)治陽明證食穀欲嘔,吳茱萸湯主之,若得湯反劇者,則屬上焦。
(2)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3)厥陰證,乾嘔吐涎,頭痛。
歸 經:此足厥陰少陰陽明藥。
方 義:(1治陽明食穀欲嘔者 吳茱、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
(2)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
(3)喻嘉言曰:『此明嘔有太陽,亦有陽明,若食穀而嘔者屬胃寒,與太陽之惡寒
嘔逆原為熱證之不同。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若服吳茱萸反劇者,則仍屬太陽熱
邪,而非胃寒明矣。』
(4)若少陰證吐逆厥逆,至於煩燥欲死,腎中之氣上逆,將成危候。
(5)故用吳茱萸散寒寒下逆。
(6)人參、薑、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干溫經而兼溫中也。
(7)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變化方:吳茱萸加附子湯: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
來 源:仲景

◎方 名:大建中湯(袪寒之劑)
總 結:中寒腹痛
編 號:008
組 成:乾薑、蜀椒、人參、飴糖。
主 治: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者。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乾薑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
(2)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
(3)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
(4)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
(5)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建其中臟,以大袪下焦之陰,而
復其上焦之陽也。
煎服法:煎去渣,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來 源:金匱

◎方 名:十四味建中湯(袪寒之劑)
總 結:虛損陰斑
編 號:009
組 成:半夏、附子、肉蓯蓉、麥冬、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白芍
、川芎、黃耆、肉桂
主 治:1.治氣血不足,虛損勞瘠,短氣嗜臥,欲成勞瘵。
2.及陰證發斑,寒甚脈微。
歸 經:此足三陰陽明氣血藥也。
方 義:(1)半夏:和胃健脾。
(2)黃耆:益胃健脾,補中首藥。
(3)四君:補陽所以益氣,四物:補陰所以養血,陰陽調和則血氣各安其位矣。
(4)麥冬:清心潤肺。
(5)蓯蓉:補命門相火之不足。
(6)桂附:引失守之火歸元。
(7)於十全大補中而有加味,要以強中而戢外也。
變化方:(1)八味大建中湯:除茯苓、白朮、麥冬、川芎、熟地、蓯蓉 治同。
(2)樂令建中湯:除川芎、熟地、白朮、附子、蓯蓉、加柴胡、細辛、陳皮。治
臟腑虛損,身體羸弱,潮熱自汗,將成勞瘵,大能退虛,生氣血。
煎服法:加薑、棗。

◎方 名:小建中湯(袪寒之劑)
總 結:溫中散寒
編 號:010
組 成: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主 治:1.傷寒陽脈濇,陰脈弦,腹中急痛。
2.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
3.通治虛勞悸,裏急腹痛,夢遺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燥口乾,虛勞黃疸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準繩曰:『脾居四臟之中,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失所育所行也。
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故名建中。
(2)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飴糖為君,甘草為臣。
(3)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
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為佐。
(4)生薑辛溫,大棗甘溫,胃者.胃之源,脾者榮之本。鍼經曰:榮出中焦,衛生上
焦,是以衛為陽,益之必以辛,榮為陰,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建而榮衛通,
故以薑棗為使。
變化方:黃耆建中湯:加黃耆。治虛勞不足,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
煎服法:入飴糖 微火解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白朮附子湯(袪寒之劑)
總 結:風虛頭眩
編 號:011
組 成:白朮、附子、甘草
主 治:治風虛頭眩,苦極,食不知味,用此暖肌補中,益精氣。
歸 經:此足太陰少陰藥。
方 義:(1)喻嘉言曰:腎氣空虛,外風入之,風夾腎中陰濁之氣,厥逆上攻,頭間重眩,極
苦難耐,兼以脾虛不知食味,以脾腎兩虛,風以入臟,方中全不用風藥。
(2)但用附子暖其水臟,白朮暖其土臟,水土一暖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而二虛自
止,製方之義精矣。
變化方:(1)甘草附子湯:加桂枝,不用薑棗。治風濕相博,一身煩痛,汗出惡風,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
(2)芎朮除濕湯:加官桂、川芎。治寒濕頭痛眩運。
煎服法:薑棗煎。
來 源:近效方

◎方 名:益元湯(袪寒之劑)
總 結:陰躁
編 號:012
組 成:甘草、薑、附子、人參、麥冬、五味子、艾葉、白、黃連、知母
主 治:治面赤身熱,不煩而躁,飲水不入口,名戴陽證。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1)附子、乾薑、艾葉:回陽之藥。
(2)協以人參、甘草:補其陽虛, 退其陰火,所謂甘草除大熱。
(3)黃蓮:以折泛上之火。
(4)知母:以滋在下之陰。
(5)麥冬、五味:補肺清心。(6)合人參:以生其脈。
(7)加童便,而冷服者:熱陰寒用也。
煎服法:入童便一匙,冷服。
來 源:活人

◎方 名:回陽救急湯(袪寒之劑)
總 結:三陰寒厥
編 號:013
組 成: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五味子。
主 治:(1)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踡臥沈重
,腹痛吐瀉,口中不渴。
(2)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沬,無脈,或脈沈遲無力。
加 減:(1)無脈:加豬膽汁。
(2)泄瀉:加升麻、黃耆。
(3)嘔吐:加薑汁。
(4)吐涎沫:加鹽炒吳茱萸。
歸 經:此足三陰藥。
方 義:(1)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薑、桂辛熱之劑袪其陰寒。
(2)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
(3)五味和人參可以生脈。
(4)加麝香者通其竅也。
備 註:節庵自註云:即四逆湯

◎方 名:四神丸(袪寒之劑)
總 結:腎瀉脾瀉
編 號:014
組 成:破故紙、肉荳蔻、五味子、吳茱萸
主 治:治腎瀉脾瀉。
歸 經:此足少陰藥也。
方 義:(1)破故紙: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
(2)肉蔻:辛溫能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鹹能補腎,酸能澀精。
(3)吳茱: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引厥陰氣分而補火。
(4)生薑:暖胃;大棗:補土,所以防水。
(5)蓋久瀉皆由於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
制水而不復妄行矣。
變化方:(1)五味子散:單用五味子、吳茱萸。治同。
(2)二神丸:單用破故紙、肉豆蔻。治同。
(3)四神丸:除五味子、吳茱萸、加茴香、木香,薑棗煮丸。治同。
煎服法:薑煮棗丸。

◎方 名:感應丸(袪寒之劑)
總 結:寒積瀉痢
編 號:015
組 成:丁香、木香、杏仁、肉豆蔻、乾薑、巴豆、百草霜
主 治:治新舊冷積瀉痢等證。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1)肉蔻:逐冷消食,下氣和中。
(2)丁香:暖胃助陽,宣壅除癖。
(3)木香:升降諸氣,和脾疏肝。
(4)杏仁:降氣散寒,潤燥消積。
(5)炮薑:能逐錮冷而散痞通關。
(6)巴豆:善破沉寒而奪門宣滯,寒積深錮,非此莫攻。
(7)百草霜:和中溫散亦能消積治痢為佐也。
炮 製:(1)巴豆、杏仁另研同煎藥末和勻。
(2)用好黃臘,溶化重絹去渣。
(3)好酒一斤,於砂鍋內煮數沸,候酒冷,臘浮。
(4)用清酒,銚內熬熟,取臘同化成汁。
(5)就銚內和酒藥末,乘熟拌勻,丸如豆大。
煎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方 名:導氣湯(袪寒之劑)
總 結:寒疝
編 號:016
組 成:吳茱萸、茴香、木香、川楝子
主 治:治寒疝疼痛。
歸 經:此足厥陰少陰厥陰藥。
方 義:(1)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無攣急之苦,又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從小水下行,
為治疝之主藥。
(2)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
(3)茴香:能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袪冷氣。
(4)吳茱萸:入肝腎氣分,燥濕而除寒。
(5)三者皆辛溫之品,用以宣通其氣,使小便小利,則寒去而濕除也。
煎服法:長流水煎。

◎方 名:天臺烏藥散(袪寒之劑)
總 結:小腸疝氣
編 號:017
組 成:烏藥、檳榔、木香、青皮、茴香、良薑、巴豆、川楝子。
主 治: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歸 經:此足厥陰手太陰藥。
方 義:(1)烏藥:散膀胱冷氣,能消腫止痛。
(2)川楝:能導小腸邪熱 ,由小便下行。
(3)木香,青皮:行氣而平肝。
(4)良薑,茴香:散寒而暖腎。
(5)檳榔:性如鐵石,能下水,潰堅。
(6)巴豆:斬關奪門,破血瘕、寒積。
(7)皆行氣袪濕散寒之品也。
炮 製: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同餘藥為末。
煎服法:酒下。

◎方 名:疝氣方(袪寒之劑)
總 結:疝氣疼痛
編 號:018
組 成:吳茱萸、梔子、唐毬子、枳殼、荔枝核。
主 治:疝氣疼痛。
歸 經:此足厥陰藥。
方 義:(1)吳茱:入厥陰氣分,溫肝逐寒。
(2)山梔:瀉三焦之火熱,由膀胱出。
(3)枳殼:行氣而破癥。
(4)山楂:散瘀而磨積。
(5)荔枝:雙結,行類睪丸,能入肝腎辟寒散滯,故假之以為引也。
煎服法:長流水下。
來 源:丹溪

◎方 名:橘核丸(袪寒之劑)
總 結:疝
編 號:019
組 成:木香、橘核、木通、川楝子、枳實、厚朴、桂心、桃仁、延胡索、海藻、昆布
、海帶。
主 治:四種疝(腸、卵、水、氣。皆寒濕為病起。)
歸 經:此足厥陰藥。
方 義:(1)疝病由於寒濕,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
(2)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
(3)桃仁、延胡:能入厥陰血分而活血。
(4)川楝、木通:能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濕。
(5)官桂:能平肝緩腎,補腎命之火,所以袪寒。
(6)厚朴、枳實:並能行結水而破宿血。
(7)昆布、藻、帶:鹹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瀉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宜隨
時月寒熱加減,有熱加梔子,堅硬加朴硝,秋冬加吳茱萸)
煎服法:酒糊丸 鹽湯或酒下。
來 源:濟生

◎方 名:四味香薷飲(清暑之劑)
總 結:散暑和脾
編 號:001
組 成:黃連、扁豆、香薷、厚朴
主 治: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或吐瀉。
歸 經:手少陰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
方 義:(1)黃連苦寒,能入心脾清熱而除煩也。
(2)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溼,降濁而升清。
(3)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
(4)厚朴苦溫,除溼散滿,以解心腹之凝結。
變化方:(1)本方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
(2)本方除黃連,名三物香薷飲,治傷暑嘔逆泄瀉。再加茯苓、甘草,
名五物香薷飲,驅暑和中。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飲,治中暑溼盛。
再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名十味香薷飲,治暑溼內傷,頭重吐利,
身倦神昏。
(3)三物香薷飲加羌活、防風,治中暑兼中風,僵仆搐搦,或再加黃耆、芍藥

(4)三物香薷飲加乾葛,名香薷葛根湯,治暑月傷風欬嗽。
(5)本方加茯神,治癉瘧。
(6)本方用香薷、扁豆、厚朴、木瓜、甘草,加香附、陳皮、蒼朮、紫蘇,
名二香散,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煎服法:冷服

◎方 名:清暑益氣湯(清暑之劑)
總 結:清暑益氣
編 號:002
組 成:青皮、陳皮、葛根、升麻、炙甘草、麥冬、五味、黃柏、人參、黃耆、當歸、
神麴、澤瀉、蒼朮、白朮
主 治:1.治長夏溼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
2.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
3.小便赤濇,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歸 經: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
方 義:(1)1.青皮平肝而破滯。
2.陳皮理氣。
3.葛、升解肌熱而升清。
4.甘草和中。
5.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
用黃蘗以瀉熱而滋水。
6.熱傷氣,參、耆益氣而固表。
7.當歸養血而和陰。
8.神麴化食而消積。
9.澤瀉瀉溼熱而降濁。
10.溼傷脾,二朮燥溼而強脾。
(2)合之以益氣強脾,除溼清熱也。
變化方:(1)本方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治暑傷元氣,長夏倦怠,
胸滿自汗,時作頭痛。
(2)本方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防風、羌活、
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煎服法:薑、棗煎
來 源:東垣

◎方 名:生脈散(清暑之劑)
總 結:保肺生脈
編 號:003
組 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主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欬。
歸 經:手太陰少陰藥也
方 義:(1)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短氣也。
(2)人參甘溫,大補肺氣為君。麥冬止汗,潤肺滋水,清心瀉熱為臣。
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
(3)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腹,故曰生脈也。
(4)夏月炎暑,火旺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袪暑也。
變化方:(1)本方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
嗽自汗。
(2)本方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
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來 源:千金

◎方 名:六一散(清暑之劑)
總 結:利水瀉火
編 號:004
組 成:滑石、甘草
主 治:1.治傷寒中暑,表裏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
2.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
加 減:中寒者,加硫黃少許。
歸 經:足太陽手太陰藥也
方 義:(1)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
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袪暑住瀉,止煩渴而行小便也 。
(2)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
(3)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
(4)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
變化方:(1)本方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 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散; 加青黛少許,
名碧玉散,治同。
(2)本方加紅麴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白痢。
(3)本方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
(4)本方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
(5)本方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茱萸六一散,治溼熱吞酸。
(6)本方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
盜汗消渴。
煎服法: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
備 註:一名天水散
來 源:河間

◎方 名:縮脾飲(清暑之劑)
總 結:理脾清暑
編 號:005
組 成:乾葛、烏梅、砂仁、草果、炙甘草、扁豆
主 治: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暑必兼溼,而溼屬脾土,暑溼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溼。
(1)葛根能升胃中清陽而生津。
(2)烏梅清熱解渴。
(3)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氣快脾,消酒食而散溼。

◎方 名:消暑丸(清暑之劑)
總 結:利溼清暑
編 號:006
組 成:茯苓、半夏、甘草
主 治: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歸 經:足太陰太陽藥也
方 義:(1)長夏炎蒸,溼土司令,故暑必兼溼。證見便祕煩渴,或吐或利者,
以溼勝則氣不得施化也。
(2)此方不治其暑而治其溼。用半夏、茯苓行水之藥。少佐甘草,以和其中。
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是歛熱解毒也。使暑氣溼氣俱從小便下降

則脾胃和而煩渴自止矣。
(3)局方取此名消暑丸,意甚深遠。傷暑而發熱頭痛者,服此尤良。
變化方:本方一兩,加黃連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治伏暑煩渴而多熱痰。
煎服法: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有痰生薑湯下。
來 源:海藏

◎方 名:大順散(清暑之劑)
總 結:溫中散暑
編 號:007
組 成:乾薑、桂、杏仁、甘草
主 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溼,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
臟腑不調。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夏月過於飲冷寒,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
(2)脾胃者,喜燥而惡溼,喜溫而惡寒。
(3)乾薑、肉桂,散寒燥溼。杏仁、甘草,利氣調脾。皆辛甘發散之藥,
升伏陽於陰中,亦從治之法也。
(4)如傷暑無寒證者,不可執泥。
煎服法: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方 名:五苓散(清暑之劑)
總 結:暑溼相搏
編 號:008
組 成:(見利濕門)
主 治:治暑毒入心,發熱大渴,小便不利,及暑溼相搏,自汗身重。
歸 經:(見利濕門)
方 義:(見利濕門)

◎方 名:人參白虎湯(清暑之劑)
總 結:太陽中暑
編 號:009
組 成:(見瀉火門)
主 治: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足冷惡寒,脈微而渴。
歸 經:(見瀉火門)
方 義:(見瀉火門)

◎方 名:竹葉石膏湯(清暑之劑)
總 結:傷暑發渴
編 號:010
組 成:(見瀉火門)
主 治:傷暑發渴脈虛。
歸 經:(見瀉火門)
方 義:(見瀉火門)

◎方 名:五苓散(利濕之劑)
總 結:利溼瀉熱
編 號:001
組 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主 治:(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
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
,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溼瘧,身痛身重。
加 減: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歸 經:足太陽藥(膀胱)也
方 義:(1)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經曰:
「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
「鹹味湧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溼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
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溼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變化方:(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溼。
(3)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溼熱發黃,便祕煩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
(6)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
(7)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
,腹脹便赤。
(8)本方單用澤瀉、白朮,名澤瀉湯,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9)本方單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溼盛泄瀉
。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
後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湯,
通治表裡溼邪,兼清暑熱。
(13)本方倍桂,加黃耆如朮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畜
膀胱,便祕而渴。如中溼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溼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溼,停飲夾食,
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祕。
(17)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
(18)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發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
心煩。
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
(19)深師用本方治髮白及禿落。朮、桂、二苓澤瀉,更名茯苓朮散。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來 源:仲景

◎方 名:豬苓湯(利濕之劑)
總 結:利溼瀉熱
編 號:002
組 成: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主 治:1.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
2.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3.通治溼熱黃疸,口渴溺赤。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熱上壅則下不通,下不通熱益上壅。又溼鬱則為熱,熱蒸更為溼,故
心煩而嘔渴,便祕而發黃也。
(2)淡能滲溼,寒能勝熱。茯苓甘淡,滲脾肺之溼。豬苓甘淡,澤瀉鹹寒,
瀉腎與膀胱之溼。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氣輕解肌,
通行上下表裡之溼。阿膠甘平潤滑,以療煩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
則熱邪皆從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
(3)吳鶴皋曰:「以諸藥過燥,故又加阿膠以存津液。」
來 源:仲景

◎方 名:茯苓甘草湯(利濕之劑)
總 結:水飲悸厥
編 號:003
組 成:桂枝、生薑、茯苓、甘草
主 治:1.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
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2.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
3.亦治膀胱腑欬,欬而遺溺。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桂、薑。
(2)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
(3)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變化方:本方去生薑,加白朮,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
金匱用治心下有痰飲,胸支滿,目眩。
來 源:仲景

◎方 名:小半夏加茯苓湯(利濕之劑)
總 結:水飲痞眩
編 號:004
組 成:半夏、生薑、茯苓
主 治: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半夏、生薑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
(2)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
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變化方:(1)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
(2)本方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治反胃,食入即吐。
備 註:三因名大半夏湯
來 源:金匱

◎方 名:加味腎氣丸(利濕之劑)
總 結:水蠱下消
編 號:005
組 成:熟地黃、茯苓、山藥、丹皮、山萸肉、澤瀉、川牛膝、車前子、肉桂、附子
主 治:1.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
證。
2.亦治消渴,飲一溲一。
歸 經:足太陰少陰藥也
方 義:(1)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 水為萬物之源,
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濫,皮膚肢體之間,因而攻之,
虛虛之禍,不待言矣。
(2)桂附八味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加車前利小便,
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
又無損於真元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越婢湯(利濕之劑)
總 結:風水
編 號:006
組 成:麻黃、石膏、生薑、甘草、大棗
主 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加 減:惡風者,加附子。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
(2)石膏之甘寒以清胃。
(3)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
(4)又以薑、棗為使,調和榮衛,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
來 源:金匱

◎方 名:防己黃耆湯(利濕之劑)
總 結:風水諸溼
編 號:007
組 成:防己、黃耆、白朮、甘草、生薑、大棗
主 治:1.治風水,汗出惡風,脈浮身重。
2.及諸風諸溼,麻木身痛。
加 減:(1)腹痛加芍藥。
(2)喘加麻黃。
(3)有寒加細辛。
(4)氣上衝加桂枝。
(5)熱腫加黃芩。
(6)寒多掣痛加薑、桂。
(7)溼盛加茯苓、蒼朮。
(8)氣滿堅痛加陳皮、枳殼、蘇葉。
歸 經:足太陽太陰藥也
方 義:(1)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溼,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
(2)黃耆生用達表,治風注膚痛,溫分肉,實腠理。
(3)白朮健脾燥溼,與黃耆並能止汗為臣。
(4)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又能補土制水為佐。
(5)薑、棗辛甘發散,調和榮衛為使也。
變化方:(1)本方去白朮、薑、棗,加茯苓、桂枝,名防己茯苓湯,治水在皮膚四肢,
聶聶而動,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聶聶而動者,名皮水。
(2)本方加人參、生薑、防己、白朮各增三倍,名防己湯,治風溫脈浮,
多汗身重。
煎服法: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來 源:金匱

◎方 名:腎著湯(利濕之劑)
總 結:溼傷腰腎
編 號:008
組 成:炙甘草、炮乾薑、茯苓、白朮
主 治:(1)治傷溼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2)宣明用治胞痺,膀胱熱痛,濇於小便,上為清涕。
加 減:有寒者加附子。
歸 經:足少陰太陽藥也
方 義:(1)1.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
2.乾薑─辛熱以澡溼。
(2)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又附方: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備 註:金匱一名甘薑苓朮湯

◎方 名:舟車丸(利濕之劑)
總 結:陽水腫脹
編 號:009
組 成:大黃、黑牽牛、甘遂、大戟、芫花、橘紅、木香、青皮、輕粉
主 治: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大黃、牽牛、甘遂、大戟、芫花,皆行水之厲劑也,能通行十二經之水。
然腫屬於脾,脹屬於肝,水之不行,由於脾之不運,脾之不運,
由於木盛而來侮之,是以不能防水而洋溢也。
(2)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與陳皮均為導氣燥溼之品,使氣行則水行

脾運則腫消也。
(3)輕粉無竅不入,能去積痰,故少加之。然非實證,不可輕投。
變化方:本方減芫花、大戟、青皮、陳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濬川散。
薑湯下五分。治同。
來 源:河間

◎方 名:疏鑿飲子(利濕之劑)
總 結:陽水
編 號:010
組 成:茯苓皮、大腹皮、羌活、秦艽、商陸、椒目、檳榔、赤小豆、木通、澤瀉
主 治: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歸 經: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1)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祕,是上下表裡俱病也。
(2)1.腹皮、苓皮、薑皮─辛散淡滲,所以行水於皮膚。
2.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溼以風勝,邪由汗出,而升於上。
3.商陸、檳榔、椒目、赤豆─去脹攻堅,所以行水於腹裡。
4.木通─瀉心肺之水,達於小腸。
5.澤瀉─瀉脾腎之水,通於膀胱。
(3)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
煎服法:等分。加薑皮煎。

◎方 名:實脾飲(利濕之劑)
總 結:陰水
編 號:011
組 成:大腹皮、茯苓、白朮、炙甘草、木瓜、附子、黑薑、草豆蔻、木香、厚朴
主 治: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歸 經:足太陰藥也
方 義:(1)脾溼,故以大腹、茯苓利之。
(2)脾虛,故以白朮、苓、草補之。
(3)脾寒,故以薑、附、草蔻溫之。
(4)脾滿,故以木香、厚朴導之。
(5)然土之不足,由於木之有餘,木瓜酸溫,能於土中瀉木,兼能行水,
與木香同為平肝之品,使木不剋土而肝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
經曰:「 溼勝則地泥,瀉水正所以實土也。」
煎服法:加薑、棗煎

◎方 名:五皮飲(利濕之劑)
總 結:皮膚水腫
編 號:012
組 成: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主 治: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歸 經:足太陽太陰藥也
方 義:(1)1.五加袪風勝溼。
2.大腹下氣行水。
3.茯苓滲溼健脾,於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
4.生薑辛散助陽。
5.地骨退熱補虛。
(2)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又附方:(1)一方五加易陳皮。
(2)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來 源:澹寮

◎方 名:麥門冬湯(利濕之劑)
總 結:上焦水
編 號:013
組 成: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大棗、半夏
主 治: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
歸 經:手太陽藥也
方 義:吳鶴皋曰:「肺非無為也,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熱則失其下降之令,
以致水溢高原,淫於皮膚而為水腫。醫罕明乎此,實脾導水,
皆不能愈。故用麥冬清肺,開其下降之源; 粳米益脾,
培乎生金之母。叔治病必求其本也。或問此證何以辨之?
曰:肢體皆腫,小腹不急,初起便有喘滿,此其候也。」

◎方 名:羌活勝濕湯(利濕之劑)
總 結:溼氣在表
編 號:014
組 成:羌活、獨活、防風、本、蔓荊子、川芎、甘草、生薑
主 治:治溼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
加 減:如身重腰中沈沈然,中有寒溼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經曰:「風能勝溼。」羌、獨、防、、芎、蔓皆(風)藥也。溼氣在表

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溼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2)若水溼在裡,則當用行水滲洩之劑。
(3)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
變化方:(1)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溼湯,
治風溼相搏,一身盡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溼湯,治水疝腫大,
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麴、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
亦名升陽除溼湯,治脾虛瀉痢。
來 源:局方

◎方 名:中滿分消丸(利濕之劑)
總 結:中滿熱脹
編 號:015
組 成:茯苓、人參、白朮、炙甘草、砂仁、薑黃、乾薑、厚朴、枳實、知母、黃芩、
黃連、半夏、豬苓、澤瀉、陳皮
主 治: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少加參、朮、苓、草─以補脾胃,使氣運則脹消也 。
(2)乾薑─益陽而燥溼。
(3)厚朴、枳實─行氣而散滿。
(4)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潤腎滋陰。
(5)黃芩、黃連─瀉熱而消痞。薑黃、砂仁─暖胃而快脾。
(6)半夏─行水而消痰。
(7)豬苓、澤瀉─脾腎妄行之水,升清降濁。
(8)陳皮─理氣而和中。
煎服法:蒸餅丸,焙熱服。

◎方 名:中滿分消湯(利濕之劑)
總 結:中滿寒脹
編 號:016
組 成:乾薑、生薑、草蔻仁、吳茱萸、畢澄茄、川烏、益智仁、黃連、黃蘗、茯苓、
澤瀉、半夏、木香、柴胡、升麻、人參、黃耆、麻黃、當歸、青皮、厚朴
主 治:治中滿寒脹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虛陰
躁,奔豚不收。
歸 經:足陽明太陰藥也
方 義:(1)川烏、二薑、吳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溼開鬱,暖胃溫腎,以袪其寒

(2)黃連、黃蘗─以去溼中之熱,又熱因寒用也。
(3)茯苓、澤瀉─以瀉其濁。
(4)半夏─以燥其痰。
(5)陳皮─以調其氣。
(6)升麻柴胡─以升其清。
(7)人參、黃耆─以補其中。
(8)當歸─以和其血。
(9)麻黃─以泄其汗。
(10)青皮、厚朴,以散其滿。
煎服法:熱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大橘皮湯(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脹滿
編 號:017
組 成:滑石、甘草、赤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檳榔、陳皮、木香
主 治:治濕熱內攻,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及水腫等證。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赤茯、豬苓、澤瀉瀉火行水;白朮補脾; 肉桂化氣。此五苓散也。
(2)滑石清熱利溼,甘草瀉火調中。此六一散也。
(3)溼熱內甚,故加檳榔峻下之藥,陳皮、木香行氣之品,使氣行則水行,
以通小便而實大便也。
煎服法:加薑煎,每服五錢。

◎方 名:茵陳蒿湯(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陽黃
編 號:018
組 成:茵陳蒿、梔子、大黃
主 治: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溼熱發黃,脈沈實者。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成無己曰:「小熱涼以和之,大熱寒以散之。發黃者,溼熱甚也,
非大寒不能徹其熱。故以茵陳為君,梔子為臣,大黃為佐,
分泄前後,則腹得利而解矣。」
變化方:(1)本方大黃易黃連,名茵陳三物湯,治同。
(2)本方加厚朴、枳實、黃芩、甘草,入生薑、燈草煎,名茵陳將軍湯,治同

(3)本方去梔子、大黃,加附子、乾薑,治寒濕陰黃。
來 源:仲景

◎方 名:八正散(利濕之劑)
總 結:濕熱便秘
編 號:019
組 成: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滑石、山梔子、大黃、燈芯、甘草
主 治:治溼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歸 經:手足太陽足少陽藥也
方 義:(1)1.梔子、大黃─苦寒下行。
2.滑石─利竅散結。
3.此皆瀉熱而兼利溼者也。
(2)1.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於陰氣,膀胱津液之府也。
2.木通、燈草─清肺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
3.瞿麥、扁蓄─降火通淋。
4.此皆利溼而兼瀉熱者也。
(3)甘草合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
(4)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又附方:一方加木香。
煎服法:加燈草煎。

◎方 名:萆薢分清飲(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淋濁
編 號:020
組 成: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甘草梢、鹽
主 治: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歸 經:手足少陰足厥陰陽明藥也
方 義:(1)1.萆薢─能泄陽明厥陰溼熱,去濁而分清。
2.烏藥─能疏邪逆諸氣,逐寒而溫腎。
3.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
4.益智─脾藥,兼入心腎,固腎氣而散結。
5.甘草梢─達莖中而止痛。
(2)使溼熱去而心腎通,則氣化行而淋濁止矣,此以疏泄而為禁止者也。
又附方:一方加茯苓。
煎服法:入鹽食前服。

◎方 名:琥珀散(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諸淋
編 號:021
組 成:滑石、琥珀、木通、扁蓄、木香、當歸、鬱金
主 治: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
歸 經:手足少陰太陽藥
方 義:(1)滑石--滑可去著,利竅行水。
(2)扁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
(3)琥珀--能降肺氣,通於膀胱。
(4)木通--能瀉心火,入於小腸。
(5)血淋由於血亂,當歸--能引血歸經。
(6)氣淋由於氣滯,木香--能升降諸氣。
(7)諸淋由心肝火盛,鬱金--能涼心散肝下氣而破血也。
煎服法:為末服

◎方 名:防己飲(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腳氣
編 號:022
組 成:防己、木通、檳榔、生地、川芎、白朮、蒼朮、黃柏、甘草梢、犀角
主 治:治腳氣足脛腫痛,憎寒壯熱
加 減:(1)熱--加黃芩.
(2)時令熱--加石膏.
(3)肥人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
(4)大便秘--加桃仁.紅花.
(5)小便赤澀--加牛七.或木瓜.薏苡.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防己--行水療風,瀉下焦之濕熱.(2)檳榔--攻堅利水,墬諸藥使下行.(3)木
通--降心火由小便出.(4)草梢--泄脾火徑達腎莖.(5)黃柏.生地--滋腎陰而涼
血解熱.(6)蒼白二朮--燥脾濕而運動中樞.(7)腫由血鬱,川芎--行血中之氣.(8
)痛由肝實,犀角--涼心而清肝
煎服法:食前服.

◎方 名:當歸拈痛湯(利濕之劑)
總 結:溼熱諸病
編 號:023
組 成:茵陳、羌活、防風、升麻、葛根、白朮、甘草、黃芩、苦參、知母、當歸、豬
苓、澤瀉
主 治:(1)治濕熱相搏,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或身疼痛,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
不絕。
(2)及濕熱發黃,脈沉實緊數動滑者。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
方 義:1.羌活--透關節.防風--散風濕;為君.2.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之.3.白
朮--甘溫和平.蒼朮--辛溫雄壯;健脾燥濕為臣.4.溫熱和合,肢節煩痛--苦參,
黃芩,知母,茵陳--苦寒以泄之,酒炒以為因用.5.血雍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
以散之.6.人參.甘草--甘溫,補養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7.治濕不利小便,非其
治也,豬苓.澤瀉--甘淡鹹平,導其留飲為佐
又附方:一方加人參.
煎服法:空心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禹功散(利濕之劑)
總 結:寒溼水疝
編 號:024
組 成:黑牽牛、茴香
主 治: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加 減:或加木香一兩
歸 經:足少陰太陽藥.
方 義:(1)牽牛辛烈--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行水泄濕,兼通大腸風秘氣秘.(2)茴香辛
熱溫散--能暖丹田,袪小腸冷氣,同入下焦以泄陰邪也.
煎服法:為末,每一錢,薑汁調下.
來 源:子和

◎方 名:升陽除濕防風湯(利濕之劑)
總 結:除溼升陽
編 號:025
組 成:蒼朮、防風、茯苓、白朮、芍藥
主 治:(1)治大便閉塞,或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
(2)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至重病,反鬱結而不通矣。
(3)以此湯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加 減:如胃寒泄瀉腸鳴--加益智仁.半下各五分,薑.棗煎.
歸 經:足太陽陽明藥也.
方 義:1.蒼朮辛溫燥烈--升清陽而開諸鬱,故以為君.2.白朮--甘溫;茯苓--甘淡;佐之
以健脾利濕.3.防風辛溫--勝濕而升陽.4.白芍酸寒--斂陰而和脾也.
來 源:東垣

◎方 名:瓊玉膏(潤燥之劑)
總 結:乾欬
編 號:001
組 成:地黃、茯苓、人參、白蜜
主 治:治乾咳嗽。
加 減:決瞿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錢,自云奇妙.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1.地黃--滋陰生水,水能制火.2.白蜜--甘涼性潤,潤能去燥.3.金為水母,土為
金母,故用參.苓--補土生金.蓋人參益肺氣而瀉火,茯苓清肺熱而生津也.
煎服法: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火煮半日,白湯化服
.
來 源:申先生

◎方 名:炙甘草湯(潤燥之劑)
總 結:益血生津
編 號:002
組 成:炙甘草、人參、大棗、桂枝、生薑、地黃、阿膠、麥門冬、麻子仁
主 治:(1)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2)寶鑑用治呃逆。
歸 經:手足太陰(肺、脾)藥也。
方 義:1.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
2.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
3.麻仁潤滑--以緩脾胃.
4.薑.桂辛溫--以散餘邪.
5.麻仁.阿膠.麥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煎服法:水酒各半煎,內阿膠烊化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麥門冬湯(潤燥之劑)
總 結:降火利咽
編 號:003
組 成: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粳米
主 治: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歸 經:手太陰足陽明藥也.
方 義:(1)仲景於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
辛溫一味-->用以利咽下氣.(2)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
奇矣.
來 源:金匱

◎方 名:活血潤燥生津湯(潤燥之劑)
總 結:內燥
編 號:004
組 成:當歸、白芍、熟地黃、天冬、麥冬、栝簍、桃仁、紅花
主 治:治內燥津液枯少。
歸 經:手太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1.歸.芍.地黃--滋陰可以生血.2.栝簍.二冬--潤燥兼能生津.3.桃仁.紅花--活
血又可潤燥
來 源:丹溪

◎方 名:清燥湯(潤燥之劑)
總 結:清金潤燥
編 號:005
組 成:黃耆、蒼朮、白朮、陳皮、澤瀉、人參、茯苓、升麻、當歸、生地黃、
麥冬、甘草、神曲、黃柏、豬苓、柴胡、黃連、五味子
主 治: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
肢倦,口渴便秘。
歸 經:手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肺屬辛金而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生化之
源絕,源絕則腎水虧.
2.金者水之母也,氣者水之源也.
(1)黃耆--益元氣而實皮毛,故以為君.
(2)二朮、參、苓、甘、橘、神麴--健脾燥濕,理氣化滯--所以運動其
土,土者金之母也。
(3)麥冬、五味--保肺以生津。
(4)當歸、生地--滋陰而養血。
(5)黃柏、黃連--燥二而清熱。
(6)升麻、柴胡--所以升清。
(7)豬苓、澤瀉--所以降濁。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 源:東垣

◎方 名:滋燥養榮湯(潤燥之劑)
總 結:血虛風燥
編 號:006
組 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芍藥、黃芩、秦艽、防風、甘草
主 治:治火爍金,血虛外燥,皮膚皺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風秘。
歸 經:手太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1.當歸--潤燥養血為君.
2.二地--滋腎水而補肝.
3.芍藥--瀉肝火而益血為臣.
4.黃芩--清肺熱,能養陰退陽.
5.艽.防--散肝風,為風藥潤劑.
6.又秦艽能養血榮筋,防風--乃血藥之使.
7.甘草--甘平瀉火,入潤劑則補陰血--為佐使也.

◎方 名:搜風順氣丸(潤燥之劑)
總 結:風秘氣秘
編 號:007
組 成:大黃、大麻仁、郁李仁、山藥、山茱肉、車前子、牛七、菟絲子、獨活、防風
、檳榔、枳殼
主 治:(1)治中風,風秘氣秘,便溺阻隔,身虛癢,脈來浮數。
(2)亦治腸風下血,中風癱瘓。
歸 經: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大黃苦寒峻猛--能下燥結而袪瘀熱,加以蒸曬-->則性稍加緩,故以為君.2.麻
仁滑利,李仁甘潤--並能入大腸而潤燥通幽.3.車前利水,牛七下行--又能益肝
腎而不走元氣.4.燥本於風,獨活.防風之辛--以潤腎而搜風.5.滯由於氣,枳殼
.檳榔之苦--以破滯而順氣.6.數藥未免攻散,故又用--山藥益氣固脾;山茱溫肝
補腎;菟絲益陽強陰--以補助之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潤腸丸(潤燥之劑)
總 結:風秘血秘
編 號:008
組 成:羌活、當歸尾、桃仁、大黃、麻仁
主 治:治腸胃有伏火,大便秘濇,全不思食,風結血結。
加 減:風濕加--秦艽;皂角子.
歸 經: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歸尾.桃仁--潤燥活血.2.羌活--搜風散邪.3.大黃--破結通幽.4.麻仁--滑腸
利竅.
變化方:1.本方加防風.皂角仁,蜜丸--名活血潤燥丸-->治同.2.本方去羌活,加升痲.紅
花.生熟二地--名潤燥湯-->治同3.又方:大黃煨熱,當歸酒浸,枳實炒等分,蜜丸
--亦名潤腸丸-->治痔病肛門燥澀.
又附方:一方有防風.
煎服法:蜜丸.
來 源:東垣

◎方 名:通幽湯(潤燥之劑)
總 結:噎寒便秘
編 號:009
組 成:當歸身、升麻、桃仁、紅花、甘草、生地黃、熟地黃、或加檳榔末五分
主 治:治幽門不通,上攻吸門,噎塞不開,氣不得下,大便艱難,名曰下脘不通,治在幽門

歸 經:手足陽明藥也.
方 義:1.當歸.二地--滋陰以養血.2.桃仁.紅花--潤燥而行血.3.檳榔--下墜而破氣滯
.4.加升麻者--天地之道--能升而後能降,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經所謂:地氣
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也.
變化方:本方加大黃.麻仁--名當歸潤腸湯-->治同.
來 源:東垣

◎方 名:韭汁牛乳飲(潤燥之劑)
總 結:翻胃血燥
編 號:010
組 成:韭菜汁、牛乳
主 治:治胃脘有死血,乾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
加 減:(1)有痰汁者--加薑汁.(2)本方去牛乳,加陳酒-->治血膈.
歸 經:足陽明藥也.
方 義:1.韭汁辛溫--益胃消瘀.2.牛乳甘溫--潤燥養血;瘀去則胃無阻,血潤則大腸通
而食得下矣.
煎服法:等分,時時胛之
來 源:丹溪

◎方 名:黃耆湯(潤燥之劑)
總 結:生津去燥
編 號:011
組 成: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
主 治:治心中煩燥,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歸 經: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1)黃耆.人參--補氣.(2)熟地.芍藥--補血.(3)烏梅.五=味--斂耗生津.(4)天
冬.麥冬--瀉火補水.(5)茯苓--淡以利濕.(6)甘草--甘以和中;濕去氣運,則脾
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煎服法:每服三錢,加烏梅.薑棗煎.
來 源:本事

◎方 名:消渴方(潤燥之劑)
總 結:消渴
編 號:012
組 成:黃連、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
主 治:治渴證胃熱,善消水穀。
歸 經:手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火盛灼金,不能生水,故令燥渴.1.黃連苦寒--以瀉
心火.2.生地大寒--以生腎水.3.花粉.藕汁--降火生津.4.牛乳--補血,潤以去
燥;火退燥除,津生血旺,則渴自止矣.
煎服法:(1)將黃連.花粉,為末調服.(2)或加薑汁.蜂蜜為膏,噙化.
來 源:丹溪

◎方 名:地黃飲子(潤燥之劑)
總 結:消渴煩躁
編 號:013
組 成:人參、黃耆、甘草、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枇杷葉、石斛、澤瀉、枳

主 治:治消渴煩躁,咽乾面赤。
歸 經:手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喻嘉言曰:此方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小腑清利則心
火下降;大腑流暢則肺經潤澤.宿熱既除,其渴自止矣.
煎服法:等分,每服三錢.
來 源:易簡

◎方 名:白茯苓丸(潤燥之劑)
總 結:腎消
編 號:014
組 成:茯苓、黃連、花粉、萆解、熟地黃、覆盆子、人參、玄參、石斛、蛇床子、雞
胵
主 治:治腎消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歸 經:足少陰藥也.
方 義:(1)茯苓--降心火而交腎.(2)黃連--清脾火而瀉心.(3)熟地.玄參--生腎水.(4)
石斛--平胃熱而濇腎.(5)覆盆.蛇床--固腎精.(6)人參--補氣.(7)花粉--生津
.(8)萆解--清熱利濕.(9)雞肫皮雞之脾也--能消水穀,通小腸膀胱而止便數,善
治膈消.(10)磁石色黑入腎--補腎益精,故 假之為使也.
煎服法:蜜丸,磁石湯送下.

◎方 名:桑白皮等汁十味煎(潤燥之劑)
總 結:久嗽肺痿
編 號:015
組 成:桑白皮、地骨皮、生地汁、生麥冬汁、生葛根汁、竹瀝、生薑汁、白蜜、棗膏
、牛酥
主 治:(1)治氣嗽經久,將成肺痿,乍寒乍熱,唾涕稠黏,喘息氣上,唇口焦乾。
(2)亦有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少,色敗毛聳。
(3)此亦成蒸及久嗽成肺癰,唾悉成膿,出無多少。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1)桑皮--瀉肺行水.(2)麥冬--補肺生津.(3)地骨--退熱除蒸.(4)竹瀝--清淡
養血.(5)生薑--袪寒而溫胃.(6)棗膏--補土以生金.(7)地汁.葛汁甘寒--以除
大熱.(8)白蜜.牛酥甘潤--以止久嗽也.
煎服法:(1)以麥冬.生地.葛根.竹瀝.薑汁和煎,減半.(2)再內桑皮.地骨汁和煎,三分減
一.(3)再入酥蜜.棗膏,攪勿停手,煎?
命 名:p飴糖.(4)夜臥時取一胡桃大含之,稍加至雞子大.或晝ㄖ,
禁 忌:丸服亦得.
來 源:許仁則

◎方 名:治久嗽方(潤燥之劑)
總 結:久嗽
編 號:016
組 成:白蜜、生薑
歸 經:手太陰藥也.
方 義:(1)白蜜--滑能潤肺.(2)生薑--辛能散寒.
煎服法:(1)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薑汁,微火熬,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則止.(2)每
含如棗大一丸,ㄖ三服.
來 源:千金

◎方 名:豬膏酒(潤燥之劑)
總 結:筋極
編 號:017
組 成:豬脂、薑汁、酒
主 治:治過勞四肢筋液耗竭,數數轉筋,爪甲皆痛,不能久立,名曰筋極。
歸 經:足厥陰藥也.
方 義:津竭筋枯,非草木之藥卒能責效--豬膏--潤能養筋.薑汁--辛能潤燥.酒和血--
而性善行,取易達於四肢也.
變化方:(1)本方除薑汁,加亂髮煎,髮消藥成--名豬膏髮煎-->治諸黃,令病從小便出.(2
)本方除薑汁,加金銀花,煮酒飲-->治瘡疥最良.
煎服法:分三服.

◎方 名:麻仁蘇子粥(潤燥之劑)
總 結:產婦老人便秘
編 號:018
組 成:大麻仁、紫蘇子
主 治:治產後大便不通,及老人風秘。
歸 經:手陽明藥也.
方 義:1.麻仁陽明正藥--滑腸潤燥,利便除風.2.蘇子兼走太陰--潤肺通腸,和血下氣
,行而不峻,緩而能通.----故老人產婦氣血不足者所宜用之.
煎服法:等分,洗淨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來 源:本事方

◎方 名:黃連解毒湯(瀉火之劑)
總 結:三焦實火
編 號:001
組 成: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主 治:治一切火熱,表裏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血,熱
甚發斑。
歸 經:此手足陽明手少陽藥也(大腸、胃、三焦)
方 義:1.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黃連瀉脾火於中焦,黃柏瀉腎火
於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
2.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甚之火,
而救其欲絕之水也。
變化方:1.本方去梔子,名柏皮湯,治三焦實熱。用粥丸,名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
乾,二便閉結,及溼痰夜熱。
2.本方去芩、連,加甘草,名梔子柏皮湯,治傷寒發黃身熱。
3.本方黃柏、梔子,加酒浸大黃,名三黃瀉心湯,治心下痞熱,心氣不足,吐血
血。大黃用酒蒸曬九次,蜜丸,名三黃丸,治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
煩躁,大便祕結,小便赤澀,及消渴羸。
4.本方加不膏、淡豉、麻黃,名三黃石膏湯。
5.本方水丸,名三黃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夢語驚悸,吐淋祕,勞嗽骨
蒸。
6.本方大黃,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金花丸,治略同。
命 名:非實熱,不可輕投

◎方 名:附子瀉心湯(瀉火之劑)
總 結:傷寒痞滿
編 號:002
組 成: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主 治:治傷寒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歸 經:此足太陽手少陰藥也(膀胱、心)
方 義:吳鶴皋:「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陽。非三黃不能痞
去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寒熱並用,斯為有制之兵矣。」
變化方:本方去附子名三黃瀉心湯,再去黃芩,名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傷心下痞,按之濡,
關上脈浮。
來 源:仲景

◎方 名:半夏瀉心湯(瀉火之劑)
總 結:傷寒虛痞
編 號:003
組 成:黃連、黃芩、半夏、乾薑、人參、甘草、大棗
主 治: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
歸 經: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心脾)
方 義:成氏曰:「否而不泰為痞。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
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乾薑為佐,以分陰而行陽
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
。則痞熱消而大汗以解矣。」
變化方:1.本方除人參,再加甘草,名甘草瀉心湯,治傷中風,醫反下之,下利穀不化,腹中
雷鳴,心下痞而滿,乾嘔心煩,醫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虛客氣上
逆,故使也。
2.本方加生薑四兩,名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中痞,乾噫噯食
臭,完穀不化,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3.本除黃芩、大棗,加枳實、厚朴、麥芽、白朮、茯苓、蒸餅糊丸,名枳實消痞
丸。
來 源:仲景

◎方 名:白虎湯(瀉火之劑)
總 結:肺胃實熱
編 號:004
組 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主 治:1.治傷寒脈浮滑,表有熱,裏有寒。
2.及三陽合病,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語遺尿,發汗則
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乾,不得
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
4.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歸 經:此足陽明手太陰藥也(胃、心)
方 義:1.熱淫於內,以苦寒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
2.熱則傷氣,必以甘寒為助,故以石膏為臣。
3.津液內爍,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氣緩之為使,不致傷胃也。
4.又煩出於肺,躁出於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草和中而瀉
心脾之火。或瀉其子,或瀉其母,不專治陽明氣分熱也。
變化方:1.本方加人參三兩,名人參白虎湯,
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口乾舌燥者。
亦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亦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足冷,脈微而渴。亦治火傷肺胃,傳為膈消。
2.本方加蒼朮,名白虎加蒼朮湯,濕溫脈沈細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湯,治溫瘧,但熱無寒,骨節疼痛,時嘔。
4.本方加柴胡、黃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湯,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參,名化斑湯治胃熱發斑脈虛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來 源:仲景

◎方 名:竹葉石膏湯(瀉火之劑)
總 結:肺胃虛熱
編 號:005
組 成:竹葉、石膏、半夏、炙甘草、粳米、麥冬、人參
主 治:1.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2.亦治傷暑發渴脈虛。
歸 經: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心、胃)
方 義:1.竹葉石膏之辛涼,以散餘熱。
2.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
3.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
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又附方: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亦名竹葉石膏湯,治胃實火盛而作渴。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仲景

◎方 名:升陽散火湯(瀉火之劑)
總 結:火鬱
編 號:006
組 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獨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參、白芍
主 治:1.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
2.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
歸 經:此手足少陽藥也(三焦、)
方 義:1.柴胡以發少陽之火為君。
2.升、葛以發陽明之火,羌、防以發太陽之火,獨活以發少陰之火為臣。此皆味
薄氣輕,上行之藥,所以升舉其陽,使三焦暢遂,而火邪皆散矣。
3.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芍藥瀉脾火而斂陰,且酸斂甘緩,散中有收,不致有
損陰氣而佐使也。
又附方:陶節庵升陽散火湯:人參、白朮、茯神、甘草、陳皮、麥冬、當歸、芍藥、柴
胡、黃芩,加薑、棗,金器煎。治傷寒叉手冒心,尋衣摸,譫語昏沈,不省人事

煎服法: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來 源:東垣

◎方 名:涼膈散(瀉火之劑)
總 結:上中二焦火
編 號:007
組 成:大黃、芒硝、薄荷、黃芩、梔子、連翹、甘草
主 治:1.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燥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血,大小便祕,
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
2.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歸 經:此上中二焦瀉火藥
方 義:1.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而以大
黃,芒硝之猛利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 2.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
,甘以緩之也.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當歸龍薈丸(瀉火之劑)
總 結:肝膽火
編 號:008
組 成:當歸、蘆薈、木香、麝香、龍膽草、青黛、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大黃。
主 治:1.治一切肝膽之火,神志不寧,驚悸搐搦,躁擾狂越,頭運目眩,耳鳴耳聾,胸膈痞
塞。
2.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兩痛引少腹,肝移熱於肺而欬嗽。
3.亦治盜汗。
歸 經:足厥陰手足少陽葯也。
方 義:1.肝木為生火之本,肝火盛則諸經之火相因而起,為病不止一端矣。故以龍膽、
青黛直入本經而折之,而以大黃、芩、連、梔、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
2.蘆薈大苦大寒,氣躁入肝,能引諸葯同入厥陰,先平其甚者,而諸經之火無不漸
平矣。
3.諸葯苦寒已甚,當歸辛溫,能入厥陰,和血而補陰,故以為君。
4.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氣通竅也。
煎服法:蜜丸,薑湯下。
禁 忌:然非實火,不可輕投。
來 源:高明

◎方 名:龍膽瀉肝湯(瀉火之劑)
總 結:肝膽火
編 號:009
組 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生地黃、當歸、甘草、木通、車前子、澤瀉
主 治:1.治肝膽經實火濕熱,痛耳聾,膽溢口苦
2.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歸 經:此足厥陰少陽葯也。
方 義:1.龍膽:瀉厥陰之熱。
2.柴胡:平少陽之熱。
3.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
4.澤瀉:瀉腎經之濕。
5.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
6.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
7.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腸胃為臣使也。
又附方:1.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
2.一方除當歸、生地、木通、澤瀉、車前,加人參、五味、天冬、麥冬、黃連
、知母,亦名龍膽瀉肝湯。治筋痿攣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證。
來 源:局方

◎方 名:左金丸(瀉火之劑)
總 結:肝火
編 號:010
組 成:黃連、吳茱萸。
主 治:1.治肝火燥盛,左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結。
2.亦治噤口痢,湯葯入口即吐。
歸 經:此足厥陰葯也。
方 義:1.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
2.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
3.吳茱萸:辛熱,能入厥陰,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
者正治,熱者從治,以熱治熱,從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濟以立功,肝居
於左,肺處於右。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
變化方:1.茱連丸:本方加炒芩、蒼朮、陳皮。治同。
2.戊己丸:本方和芍葯等分為丸。治熱痢熱瀉。熱瀉者,糞黃肛濇也。
3.連附六一湯:本方除吳茱萸加附子一兩,治胃皖痛,寒因熱用也。
4.抑青丸:本方用黃連一味,吳茱萸湯浸一宿為丸。大瀉肝火,治左作痛。
5.瀉心湯:單黃連煎服。治心熱。
煎服法:水丸
備 註:又名茱連丸

◎方 名:瀉青丸(瀉火之劑)
總 結:肝火
編 號:011
組 成:龍膽草、大黃、防風、羌活、川芎、當歸、山梔。
主 治:治肝火郁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歸 經:此足厥陰少陽葯也。
方 義:1.肝者將軍之官,風淫火熾,不易平也。
2.龍膽、大黃:苦寒厚味,沉陰下行,直入厥陰而散瀉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於下
也。
3.羌活:氣雄,防風:善散,故能搜肝風而散肝火,所以從其性而升之於上也。
4.少陽火實,多頭痛目赤,川芎能上行頭目而逐風邪。
5.少陽火郁,多煩燥,梔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熱從小便下行。
6.且川芎、當歸乃血分之葯,能養肝血而潤肝燥,又皆血中氣葯,辛能散而溫能
和兼以培之也。
煎服法:竹葉湯下。
命 名:一瀉一散一補,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五臟之中,惟肝常有餘,散之即所以補
之,以木喜條達故也,然必壯實之人方可施用。
來 源:錢乙

◎方 名:瀉黃散(瀉火之劑)
總 結:脾火
編 號:012
組 成:山梔子、藿香、石膏、甘草、防風。
主 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葯也。
方 義:1.山梔: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從小便出。
2.藿香:理脾肺之氣,去上焦壅熱,辟惡調中。
3.石膏:大寒瀉熱,兼能解肌。
4.甘草:甘平和中,又能瀉火。
5.重用防風者:取其升陽,能發脾中伏火,又能於土中瀉木也。
又附方:錢乙瀉黃散:白芷、防風、升麻、枳殼、黃芩、石斛、半夏、甘草。治同前證
,或唇口皺潤燥裂。
煎服法:蜜酒調服。

◎方 名:清胃散(瀉火之劑)
總 結:胃火牙痛
編 號:013
組 成:升麻、生地黃、當歸、川黃連、牡丹皮、石膏
主 治:1.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
2.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
歸 經:此足陽明葯也。
方 義:1.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脾為心子,而與胃相表裏。
2.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陽。
3.石膏:瀉陽明之大熱。
4.升麻:升陽明之清陽,清升熱降,則腫消而痛止。
來 源:東垣

◎方 名:甘露飲(瀉火之劑)
總 結:胃中溼熱
編 號:014
組 成: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黃芩、枇杷葉、茵陳、枳殼、甘草
主 治: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齒血。
加 減:一方加桂芩,名桂苓甘露飲,本事方加犀角。
歸 經:此足陽明少陰葯也。
方 義:1.煩熱多屬於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
2.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
3.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又附方:河間桂苓甘露飲: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
桂。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2.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乾葛、藿香、木香,亦名桂苓甘露飲,治
伏暑煩渴,脈虛水逆。
來 源:局方

◎方 名:瀉白散(瀉火之劑)
總 結:肺火
編 號:015
組 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主 治: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歸 經:此手太陰葯也。
方 義:1.桑白皮:甘益元氣之不足,辛瀉肺氣之有餘,除痰止嗽。
2.地骨皮:寒瀉肺中伏火,淡泄肝腎虛熱,涼血退蒸。
3.甘草:瀉火而益脾。
4.粳米:清肺而補胃,能瀉熱從小便出。
5.肺主西方,故曰瀉白。
變化方:加減瀉白散:
1.本方加人參、五味、茯苓、青、皮陳。皮治欬嗽喘急嘔吐。(東垣方)
2.本方加知母、黃芩、桔梗、青皮、陳皮。治欬而氣啃,煩熱口渴,胸膈不利
。(寶鑑方)
3.本方除甘草、粳米、加黃芩、知母、麥冬、五味、桔梗治過飲傷肺,氣出腥
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苦乾燥。(羅謙甫方)
來 源:錢乙

◎方 名:導赤散(瀉火之劑)
總 結:心小腸火
編 號:016
組 成: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
主 治: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歸 經:此手少陰太陽葯也。
方 義:1.生地:涼心血。
2.竹葉:清心氣。
3.木通:降心火,入小腸。
4.草梢:達中而止痛,以共導丙丁之火,由小水而出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
心熱泄小腸,此乃釜底抽薪之義也。
來 源:錢乙

◎方 名:蓮子清心飲(瀉火之劑)
總 結:心火淋濁
編 號:017
組 成:石蓮肉、甘草、黃耆、人參 、地骨皮、柴胡、黃芩、麥冬、茯苓、車前子。
主 治:1.治憂思抑郁,發熱煩躁。
2.或酒食過度,火盛剋金,口苦咽乾,漸成消渴,遺精淋濁,遇勞即發,四肢倦怠,
五煩熱,夜靜晝甚。
2.及女人崩帶。
歸 經:此手足少陰足少陽太陰葯也。
方 義:1.參、耆、甘草:所以補陽虛而瀉火,助氣化而達州都。
2.地骨:退肝腎之虛熱。
3.柴胡:散肝膽之火邪。
4.黃芩、麥冬:清熱於心肺上焦。
5.茯苓、車前:利濕於膀胱下部。
6.中以石蓮:清心火而交心腎,則諸證悉退也。
煎服法:空心服。
來 源:局方
◎方 名:導赤各半湯
總 結:傷寒心熱
編 號:018
組 成:黃連、犀角、梔子、滑石、甘草、麥冬、黃芩、人參、茯神、知母。
主 治:1.治傷寒後心下不,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身無熱,漸變神昏不語。
2.或睡中獨語,目赤口乾,不飲水,與粥則嚥,不與勿思,形如醉人,名越經證。
歸 經:此手少陰太陰太陽葯也。
方 義:1.陳來章曰:熱入心經,涼之以黃連、犀角、梔子。
2.心移熱於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燈心。
3.心熱上逼於肺,清之以黃芩、梔子、麥冬。
4.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參、茯神以補之。
煎服法:加燈心薑棗煎。
來 源:節庵

◎方 名:普濟消毒飲(瀉火之劑)
總 結:大頭天行
編 號:019
組 成: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薄荷、鼠黏子、殭蠶、柴胡、桔梗、玄參
、馬勃、甘草、陳皮
主 治: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加 減:便秘者:加大黃。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足少陽陽明葯也。
方 義:1.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
2.玄參:苦寒,橘紅:苦辛,甘草:甘寒,瀉火補氣為臣。
3.連翹、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藍根:甘寒,馬勃、殭蠶:苦平,散腫消毒定喘為
佐。
4.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之陽氣不得伸。
5.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為載也。
又附方: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
煎服法: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
來 源:東垣

◎方 名:清震湯(瀉火之劑)
總 結:雷頭風
編 號:020
組 成:蒼朮、升麻、荷葉。
主 治: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
歸 經:此足陽明葯也。
方 義:1.升麻:性陽、味甘、氣升,能解百毒。
2.蒼朮:辛烈,燥濕強脾,能辟瘴癘。
3.荷葉:色青氣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陽上行。
4.用甘溫辛散葯以升發之,使其邪從上越,且固胃氣,使邪不傳裏。
來 源:河間

◎方 名:紫雪(瀉火之劑)
總 結:一切火熱
編 號:021
組 成: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元參、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
、木香、丁香、朴硝、硝石、辰砂、麝香當門子。
主 治:1.治內外煩熱不解,狂易叫走,發斑發黃,口瘡腳氣,瘴毒蠱毒,熱毒藥毒。
2.及小兒驚癇。
歸 經:此手足少陰足厥陰陽明葯也。
方 義:1.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以瀉諸經之火,而兼利水為君。
2.磁石、玄參:以滋腎水,而兼補陰為臣。
3.犀角、羚角:以清心寧肝。
4.升麻、甘草:以升陽解毒
5.沉香木香、丁香:以溫胃調氣。
6.麝香:以透骨通竅。
7.丹砂、黃金:以鎮驚安魂,瀉心肝之熱為佐使。
8.諸葯用氣,硝獨用質者,以其水鹵結成,性峻而易消,以瀉火而散結。
又附方:本事方無黃金。
煎服法:冷水調服。
來 源:局方

◎方 名:人參清肌散(瀉火之劑)
總 結:午前虛熱
編 號:022
組 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麴、當歸、赤芍葯、柴胡、乾葛。
主 治:治午前潮熱,氣虛無汗。
歸 經:此足少陽陽明葯也。
方 義:21.四君:以補陽虛。
2.歸、芍:以調陰血。
3.半夏:和胃而行痰。
4.柴葛:升陽而退熱。
5.而以甘溫瀉火,酸寒活血,辛甘解肌,此之無汗,與傷寒無汗不同,故但解其肌
熱,而不必發出其汗。
變化方:人參散:本方加黃芩,加薑棗煎。治邪熱客於經絡,痰嗽煩熱,頭痛目昏,盜汗倦
怠,一切血熱虛勞。
煎服法:加薑棗煎。

◎方 名:白朮除濕湯(瀉火之劑)
總 結:午後發熱
編 號:023
組 成:白朮、人參、甘草、赤茯苓、澤瀉、知母、地骨皮、柴胡、生地黃。
主 治:1.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
2.又治汗後發熱。
加 減:如有刺痛加當歸,小便利減苓瀉一半。
歸 經:此足太陰少陰少陽葯也。
方 義:1.陽陷陰中,熱在血分,故以生地滋其少陰,而以知母、地骨瀉血中伏火也。
2.柴胡:升陽以解其肌。
3.苓澤:利濕兼清其熱。
4.參朮、甘草:益氣助脾。
5.氣促陽升,虛熱自退,脾運而濕亦除矣。
來 源:東垣

◎方 名:清骨散(瀉火之劑)
總 結:骨蒸
編 號:024
組 成:地骨皮、胡黃連、知母、鱉甲、青蒿、秦艽、銀柴胡、甘草。
主 治:治骨蒸勞熱。
歸 經:此足少陽厥陰葯也。
方 義:1.地骨皮、黃連、知母:苦寒,能除陰分之熱,而平之於內。
2.柴胡、青蒿、秦艽:辛寒,能除肝膽之熱,而散之於表。
3.鱉:陰類而甲屬骨,能引諸葯入骨而補陰。
4.甘草:甘平,能和諸葯而退虛熱也。

◎方 名:石膏散(瀉火之劑)
編 號:025
組 成:石膏。
主 治:治勞熱骨蒸,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
歸 經:此足陽明葯也。
方 義:1.石膏:大寒質重,能入裏降火。
2.味辛氣輕,能透 表解肌o
3.雖寒而甘,能緩脾益氣
4.火勞實熱者,非此不為功。
煎服法: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七,取熱退為度。
來 源:外臺

◎方 名:二母散(瀉火之劑)
編 號:026
組 成:知母、貝母。
主 治:治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
歸 經:此手太陰葯也。
方 義:1.火旺鑠金,肺虛勞熱,能受溫補者易治,不能受溫補者難治,故又設此法以滋陰

2.用貝母:化痰瀉肺火。
3.知母:滋腎清肺金
4.取其苦能泄熱,寒能勝熱,潤能去燥。
又附方:古方二母冬各一兩,加巴霜十粒,薑三片,臨臥白湯嚼服。治欬嗽痰喘,必利下寒
痰。

◎方 名:利膈湯(瀉火之劑)
總 結:膈熱咽痛
編 號:027
組 成:薄荷、荊芥、防風、桔梗、甘草、牛蒡子、人參。
主 治:治脾肺火熱,虛煩上壅,咽痛生瘡。
加 減:或加殭蠶。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葯也。
方 義:1.咽痛咽乾,由於火郁,桔梗、甘草,甘桔湯也:辛苦散寒,甘平除熱為清膈利咽
之要葯。
2.加薄荷、荊芥、防風:以散火除風。
3.加牛蒡子:以潤腸解毒
4.火者元氣之賊,正氣虛則邪火熾,故又加人參:以補虛退熱。
來 源:本事

◎方 名:甘桔湯(瀉火之劑)
編 號:028
組 成:甘草、桔梗。
主 治:1.治少陰咽痛喉痺、肺癰吐膿,乾欬無痰,火郁在肺。
2.亦治心臟發欬,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
加 減:王好古加減法:
1.失音;加訶子。
2.聲不出:加半夏。
3.上氣:加陳皮。
4.涎嗽:加知母、貝母。
5.欬渴;加五味。
6.酒毒:加葛根。
7.少氣;加人參
8.嘔:加半夏、生薑。
9.吐膿血:加紫菀。
10肺病;加阿膠。
11.胸膈不利:加枳殼。
12.痞滿:加枳實。
13.目赤:加梔子、大黃。
14.面腫;加茯苓。
15.膚痛;加黃耆
16.發斑:加荊芥、防風。
17.痰火:加牛蒡犬黃。
18.加梔子。
歸 經:此太陰少陰葯也。
方 義:1.甘草;甘平解毒而瀉火。
2.桔梗;苦辛清肺而利膈,又能開提血氣,表散寒邪,排膿血而補內漏。
3.故治咽痛喉痺,肺癰欬嗽,取其辛苦散寒,甘平除熱也。
變化方:1.甘草湯:本方除桔梗治同。(金匱方)
2.甘桔防風湯:本方加防風。治同。
3.如聖湯:本方加防風、荊芥、連翹。治上焦風熱。(宋仁宗方)
4.桔梗泹:笨方加連翹薄荷、竹葉、梔子、黃芩。治上焦風熱。
6.訶子清音湯:本方加訶子。加童便服。治中風不讈。
7.枳桔湯:本方除甘草,加枳殼。治胸中痞塞,噫氣吐酸或欬。
又附方:桔梗、桑皮、貝母、栝樓、當歸、枳殼、苡仁、防已、黃耆、杏仁、百合、甘
草,加薑煎,亦名桔梗湯。(濟生方)治肺癰吐膿,嗌乾多渴。如大便閉,加大黃;
小便赤加大通。
備 註:金匱名桔梗湯

◎方 名:元參升麻散(瀉火之劑)
總 結:清咽散斑
編 號:029
組 成:元參、升朮、甘草。
主 治:治發斑咽痛。
歸 經:此足陽明少陰葯也。
方 義:1.升麻:能入陽明,升陽而解毒。
2.元參:能入少陰,壯水以制火。
3.甘草:甘平,能散能和,故上可利咽,而內可以散斑。
變化方:本方除元參,加犀角、射干、黃芩、人參,名陽毒升麻湯,治陽毒發斑,頭項背痛
,狂躁罵詈,咽腫吐血溫服取汗。
來 源:活人

◎方 名:消斑青黛飲(瀉火之劑)
總 結:胃熱散斑
編 號:030
組 成:黃連、青黛、犀角、石膏、知母、元參、生地、梔子、人參、柴胡、甘草。
主 治:治傷寒熱邪傳裏,裏實表虛,陽毒發斑。
加 減:大便實:去人參,加大黃。
歸 經:此足陽明葯也。
方 義:1.發斑雖出胃熱,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
2.青黛、黃連:以清肝火。
3.梔子:以清心肺之火。
4.元參、知母、生地:以清腎火。
5.犀角、石膏:以清胃火。
6.引以柴胡:使達肌表。
7.使以薑棗:以和營衛
8.其用人參、甘草者:以和胃也,胃虛故熱毒乘虛入裏,而發於肌肉。
9.加苦酒者:其酸收之義乎。
煎服法:薑棗煎,入苦酒一匙和服。
來 源:節庵

◎方 名:玉屑無憂散(瀉火之劑)
總 結:風纏咽喉
編 號:031
組 成:元參、寒水石、黃連、貫眾、山豆根、茯苓、滑石、荊芥、甘草、硼砂、砂仁

主 治:1.治纏喉風痺,咽喉腫痛,咽物有礙。
2.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癥,小兒嬭癖,及骨屑哽塞。
3.能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療渴。
歸 經:此足陽明少陰葯也。
方 義:1.元參、黃連、寒水石:清火
2.貫眾、山豆根:解毒。
3.滑石、茯苓:利水。
4.砂仁砂:軟堅。
5.荊芥:散結。
6.甘草:和中。
煎服法:諸葯為末,每一錢,先挑入口,除以清水嚥下。
來 源:陳無擇

◎方 名:香連丸(瀉火之劑)
總 結:熱痢
編 號:032
組 成:黃連、木香。
主 治: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裏急後重。
加 減:1.噤口痢:加石蓮肉。
2.熱痢積滯:倍大黃。
歸 經:此手足陽明葯也。
方 義:1.痢為飲食不節,寒暑所傷,濕熱蒸郁而成。
2.黃蓮:苦燥濕,寒勝熱,直折心脾之火,故以為君。
3.用吳茱萸,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腸壅氣,且以殺大寒之性。
4.裏急由於氣滯,木香辛行氣,溫和脾,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肺,使木邪不剋脾
土,氣行而滯去也。一寒一熱,一陰一陽,有相濟之妙,經所謂(熱因寒用)也。
變化方:本方加吳茱萸、肉豆蔻,烏梅湯丸。治痢疾斷下。
2.黃連丸:本方加訶子、龍骨。並治痢疾斷下。
又附方:1.一方等分蜜丸。
2.一方加甘草八兩,黃連用蜜水拌蒸,曬九次,入木香為丸。
煎服法:醋糊丸,米飲下。
來 源:直指

◎方 名:白頭翁湯(瀉火之劑)
總 結:熱痢
編 號:033
組 成: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
主 治:治傷寒痢下重,欲飲水者。
歸 經: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葯也。
方 義:1.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澼。
2.秦皮:苦寒,性濇,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
3.黃連:涼心清肝。
4.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而厚腸。
5.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濇能斷下。
來 源:仲景

◎方 名:腎熱湯(瀉火之劑)
總 結:腎熱耳聾
編 號:034
組 成:磁石、牡蠣、生地黃汁、芍葯、甘草、麥冬、白、大棗、白朮。
主 治:治腎熱耳流膿血,不聞人聲。
歸 經:此足少陰葯也。
方 義:1.磁石:体重辛鹹,色黑補腎袪熱,通耳明目,故以為君。
2.牡蠣:鹹寒,軟痰破結。
3.生地:大寒,瀉火滋腎。
4.麥冬、甘草:補肺清金。
5.白芍:酸寒平肝和血。
6.白朮、甘草、大棗:補脾之品,益土氣以制腎邪也。
7.加白者:以引腎氣上通於耳也。
來 源:千金

◎方 名:辛夷散(瀉火之劑)
編 號:035
組 成:辛夷、白芷、升麻、木通、甘草、本、防風、川芎、細辛。
主 治:治鼻生瘜肉,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歸 經:此手太陰足陽明葯也。
方 義:1.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由燥火內焚,
風寒外束,血氣壅滯故鼻生瘜肉而窒室不通也。
2.辛夷、升麻、白芷:辛溫輕浮,能引胃中清氣上行頭腦。
3.防風、本:辛溫雄壯,亦能上入巔頂,勝濕袪風。
4.細辛:散熱破結,通精氣而利九竅。
5.芎藭:補肝潤燥,散諸郁而助清陽。
6.木通:通中。
7.茶清寒苦:以下行瀉火。
煎服法: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
來 源:嚴氏

◎方 名:蒼耳散(瀉火之劑)
總 結:風熱鼻淵
編 號:036
組 成: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
主 治:治鼻淵。
歸 經:此手太陰足陽明葯也。
方 義:1.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
2.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
3.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
4.蒼耳: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
5.薄荷:泄肺肝,清利頭目。
6.白:升陽通氣。
7.茶清苦寒下行。
8.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煎服法:為末,食前茶湯調下二錢。
來 源:無擇

◎方 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 結:溼痰
編 號:001
組 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主 治:治一切痰飲為病,欬嗽脹滿,嘔吐噁心,頭眩心悸。
加 減:1.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薑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朮、白朮。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麥芽、神麴。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氣痰:加香附、枳殼。
9.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瀝。
歸 經:此足太陽明葯也。
方 義:1.半夏:辛溫体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
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
3.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
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朮。治氣虛有痰。
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薑。並治水氣嘔惡。
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
7.二陳加梔連生薑湯:本方加黃連、梔子、生薑。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
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枳殼。行痰利氣。
9.導痰湯:本方加星、枳實。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蒲,
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順氣導痰飲:導痰湯加木香、香附。治痰結胸滿,喘欬上氣。
11.本方加枳實、菔子、山查、神麴、栝蔞。治食積痰嗽發熱。
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朮、枳殼、片子薑黃。治痰攻眼腫,併酒家手臂重痛
麻木。
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乾薑、薑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14.三聖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麴糊丸,薑湯下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飢

15.橘皮湯:單用陳皮生薑。治乾嘔噦,及手足厥者。
16.生薑半夏湯:單用半夏、薑汁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
無奈者。
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陳皮,薑汁丸。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潤下丸(除痰之劑)
總 結:膈痰
編 號:002
組 成:廣陳皮、甘草
主 治:治膈中痰飲。
加 減:(1)濕勝加星、夏。
(2)火盛加芩、連。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而痰涸,氣順而痰行。
(2)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軟堅則痰消。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經蜜炙能健脾調胃,脾胃健則痰自行
矣。
煎服法:(1)蒸餅糊丸。
(2)或將陳皮鹽水煮爛,曬乾,同甘草為末,名「二賢散」,薑湯下。
禁 忌:虛弱人慎用。
備 註:即二賢散

◎方 名:桂苓甘朮湯(除痰之劑)
總 結:痰飲
編 號:003
組 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主 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歸 經:足太陰藥。
方 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絡,和營衛。
白朮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故本草曰:
『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此證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來 源:金匱

◎方 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 結:熱痰
編 號:004
組 成:半夏、橘紅、茯苓、黃芩、栝蔞仁、枳實、膽星、苦杏仁
主 治:治熱痰。
歸 經:手足太陰藥。
方 義:(1)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燥濕氣,瓜蔞、黃芩以平濕氣,陳皮以順裏氣,杏仁以降逆
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
(3)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反則還
為良民,而復其業矣。火退則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煎服法:薑汁糊丸,淡薑湯下。

◎方 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 結:食痰
編 號:005
組 成:半夏、膽星、杏仁、蘇子、萊菔子、青皮、陳皮去白、香附、葛根、神麴、山
楂、麥芽
主 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歸 經:手足太陰藥。
方 義:(1)痰由溼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溼。
(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
(3)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滯。
(4)痰因於酒食,葛根、神麴,所以解酒;山楂、麥芽,所以化食。
(5)溼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煎服法:薑汁和蒸餅糊丸。
來 源:瑞竹堂

◎方 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 結:痰嗽
編 號:006
組 成:五味子、桔梗、橘紅、茯苓、貝母、杏仁、甘草
主 治:治痰溼氣逆而咳嗽。
加 減:(1)若春時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風、紫蘇、炒芩。
(2)夏多火熱,宜清降,加桑皮、麥冬、黃芩、知母、石膏。
(3)秋多溼熱,宜清熱利溼,加蒼朮、桑皮、防風、梔、芩。
(4)冬多風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乾薑、生薑、半夏、防風。
(5)火嗽加清黛、栝蔞、海石。
(6)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
(7)溼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 (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
(10)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
薑汁傳送。
(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
(12)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苑
之類。
(13)久嗽肺虛,加參、耆。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
歸 經: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
方 義:(1)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
(2)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
(3)五味斂肺而寧嗽。
(4)茯苓除濕而理脾。
(5)橘紅行氣。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表也。
煎服法:加薑煎。食遠服。

◎方 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 結:傷風欬嗽
編 號:007
組 成:旋覆花、前胡、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 減:(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
(2)有熱加柴胡、黃芩。
(3)頭痛加川芎。
歸 經:手太陰藥。
方 義:(1)痰涎內結,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汗而散風。
(4)甘草發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細辛溫經。
(7)蓋痰必挾火而兼溼,故下氣利溼而證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辛。
煎服法:加薑、棗煎。
來 源:活人

◎方 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 結:痰嗽
編 號:008
組 成:百合、款冬花
主 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歸 經:手太陰藥。
方 義: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百花潤肺寧心,補中益氣。並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苑、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後臨臥薑湯下。或噙化。
來 源:濟生

◎方 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 結:氣痰
編 號:009
組 成:半夏麴、南星麴、香附。
主 治: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歸 經:足陽明、手足太陰藥。
方 義:(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薑湯下。
來 源:百一方

◎方 名:半夏天麻白朮湯(除痰之劑)
總 結:痰厥頭痛
編 號:010
組 成:半夏、天麻、人參、黃耆、蒼朮、白朮、茯苓、澤瀉、神麴、麥芽、陳皮、黃
蘗、乾薑
主 治:治脾胃內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
太陰痰厥頭痛。
歸 經:足太陰藥。
方 義:(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2)頭眩眼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朮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
(4)黃耆、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
(5)苓、瀉瀉熱導水。
(6)陳皮調氣升陽。
(7)神麴消食,蕩胃中滯氣。
(8)麥芽化結,助戊己運行。
(9)乾薑辛熱,以滌中寒。
(10)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 源:東垣

◎方 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 結:停痰臂痛
編 號:011
組 成:茯苓、風化硝、枳殼、半夏麴
主 治: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茯苓滲水。
(2)化硝監。
(3)枳殼行氣。
(4)半夏燥溼。
(5)生薑製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薑汁糊丸,薑湯下。
來 源:指迷

◎方 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 結:痰涎
編 號:012
組 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 治: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痺,氣脈不通。
1.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加 減:(1)寒厥加胡椒、丁香、薑、桂。
(2)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
(3)驚痰加硃砂、全蠍。
(4)熱痰加盆硝。
(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朮。
歸 經: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備 註:一名妙應丸
來 源:三因方

◎方 名:三子養親湯(除痰之劑)
總 結:氣痰
編 號:013
組 成: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
主 治: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
歸 經:手足太陰藥。
方 義: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
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為君。
來 源:韓

◎方 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 結:風痰
編 號:014
組 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實、菖蒲
主 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歸 經: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 義:(1)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
(2)1.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
2.陳皮、南星、半夏─利熱燥而袪痰。
3.竹茹清燥開鬱。
4.枳實破痰利膈。
5.菖蒲開竅通心。
6.使痰消火降,則經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嚴氏

◎方 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 結:頑病怪病
編 號:015
組 成:青礞石、大黃、沉香、黃芩
主 治:治實熱老痰,怪證百病。
歸 經:手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
(2)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諸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諸藥為使也。
(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硃砂為衣,治同。
(2)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竹瀝、薑汁
為丸,名「竹瀝達痰丸」,治同。力稍和緩。
(3)單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奪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調溫服。治小
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用朴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鍛,石色如金為
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薑湯送下。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
,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禁 忌:然皆峻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
來 源:王隱君

◎方 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 結:風驚痰
編 號:016
組 成:牛黃、防風、天麻、殭蠶、蟬蛻、白附子、膽星、金蠍、麝香
主 治: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
歸 經: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
方 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蠍辛散之味;殭蠶、蟬蛻清
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薑
、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末為丸。荊芥薑湯下。

◎方 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 結:風痰癲癇
編 號:017
組 成:辰砂、棗仁、乳香
主 治: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 經:手少陰藥。
方 義:(1)辰砂鎮心瀉心火。
(2)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煎服法:溫酒調下,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治。
來 源:靈苑

◎方 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 結:痰血迷心
編 號:018
組 成:白礬、鬱金。
主 治:治癲狂失心。
歸 經:手少陰藥。
方 義:白礬酸鹹,能頑痰。鬱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 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劑)
總 結:風痰
編 號:019
組 成:川烏、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 治:1.治風痰湧盛,嘔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癱瘓,小兒驚風。
2.及痰盛泄瀉。
歸 經:足厥陰、太陰藥。
方 義: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溼,故用:
(1)川烏、白附之辛熱,以溫經逐風。
(2)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溼散寒。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絹袋盛之,水擺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暴夜露
,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乾,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
薑湯下。癱瘓酒下。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方 名:星香散(除痰之劑)
總 結:風痰
編 號:020
組 成:膽星、木香
主 治: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歸 經:足厥陰藥。
方 義:(1)南星燥痰之品,製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
(2)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蠍者,以散肝風也。
又附方:或加全蠍。
煎服法:為末服。

◎方 名:常山飲(除痰之劑)
總 結:劫痰截瘧
編 號:021
組 成:常山、烏梅、草果、貝母、檳榔、知母
主 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歸 經:足少陰、太陰藥。
方 義:(1)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
消食行痰。
(2)陰陽不和則瘧作。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
勝之寒。
(3)貝母清火散結,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濇收,生津退熱。
(4)合為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1)一方有良薑、甘草,無檳榔。
(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薑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
煎,待瘧將發時,先服。
來 源:局方

◎方 名:截瘧七寶飲(除痰之劑)
總 結:瘧痰
編 號:022
組 成:草果、檳榔、陳皮、青皮、厚朴、常山、甘草
主 治:1.治實瘧久發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
2.不問鬼瘧食瘧,並皆治之。
歸 經:足少陰、太陰藥。
方 義:(1)1.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
  2.檳榔─能下食積痰結。
 3.陳皮─利氣。
(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瘧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鍾,煎熟,絲綿蓋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早,面東溫服。
來 源:易簡

◎方 名:平胃散(消導之劑)
總 結:利溼散滿
編 號:001
組 成:陳皮、厚朴、炙甘草、蒼朮
主 治:1.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2.及山嵐瘴霧,不服水土。
加 減:(1)傷食加神麴、麥芽,或枳實。
(2)溼勝加五苓。
(3)脾倦不思食加參、耆。
(4)傷寒頭痛加蔥豉,取微汁。
(5)痞悶加枳殼、木香。
(6)大便祕加大黃、芒硝。
(7)痰多加半夏。
(8)小便赤澀加苓、瀉。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陳皮─辛溫,利氣而行痰。
(2)厚朴─苦溫,除溼而散滿。
(3)甘草─中州主藥,能補能和,蜜炙為使。
(4)蒼朮─辛烈,燥濕而強脾。
(5)泄中有補,務令溼土底于和平也。
變化方:(1)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換金正氣散」,治胃寒
腹痛嘔吐,及瘴疫溼瘧。 再加人參、茯苓、草果、生薑、烏梅,名「人參養
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夾食停痰,嵐瘴瘟疫,或飲食傷脾,發為痎
瘧。
(2)本方合二陳,加藿香,名「除溼湯」,治傷溼腹痛,身重,足,大便溏
瀉。
(3)本方加本、枳殼、桔梗,名「和解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煩燥自汗,
咳嗽吐利。
(4)本方一兩,加桑白皮一兩,名「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溼,腹脹身重,飲
食不進,肢痠膚腫。
(5)本方除蒼朮,加木香、草蔻、乾薑、茯苓,名「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虛
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6)本方加麥芽、炒麴,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消,吞酸噯臭。
煎服法:加薑、棗煎。
來 源:局方

◎方 名:枳朮丸(消導之劑)
總 結:健脾消食
編 號:002
組 成:白朮、枳實
主 治: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李東垣曰:「白朮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溼熱,利腰臍間血,過
于枳實剋化之藥一倍。枳實苦寒,泄胃中痞悶,化胃中所傷,是先補其虛,而
後化其傷,則不峻矣。荷葉中空色青,形仰象震,在人為少陽膽生化之根蒂也
;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胃氣元氣穀氣,甲膽上升之氣一
也;食藥感此氣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燒飯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補令胃厚
,不至再傷,其利廣矣。」
變化方:(1)本方作湯,名「枳朮湯」,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2)本方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脾溼停痰,及傷冷食。淋者加澤
瀉一兩。
(3)本方加橘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飲食不消,氣滯痞悶。
(4)本方加陳皮、半夏,名「橘半枳朮丸」,健脾消痞化痰。
(5)本方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治氣滯痞滿。再加砂仁,名「香砂
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強脾胃。如加乾薑五錢,名「木香乾薑枳朮丸」
,兼治氣寒。再加人參、陳皮,名「木香人參乾薑枳朮丸」,開胃進食。
(6) 本方加神麴、麥芽各一兩,名「麴蘗枳朮丸」,治內傷飲食或泄瀉。
(7)本方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麴、橘紅各一兩,名「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食溼麵辛熱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8)本方加茯苓五錢、乾薑七錢,名「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嘔逆。
煎服法: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乾為丸。
來 源:潔古

◎方 名:保和丸(消導之劑)
總 結:傷食傷飲
編 號:003
組 成:陳皮、連翹、茯苓、神麴、萊服子、山楂、半夏
主 治:治食積飲停,腹痛泄瀉,痞滿吐酸,積滯惡食,食瘧下痢。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1.陳皮─能降能升,調中而理氣。
 2.積久必鬱為熱,連翹散結而清熱。
3.傷食必兼乎溼,茯苓補脾而滲溼。
4.神麴─辛溫蒸 之物,能消酒食陳腐之積。
5.菔子─辛甘下氣而製麵。
6.山楂─酸溫收縮之性,能消油膩腥羶之食。
7.麥芽─鹹溫消穀而堅。
8.半夏─能溫能燥,和胃而健脾。
(2)此內傷而氣未病者,但當消導,不須補益。
變化方:(1)大安丸加白朮,則消補兼施也。
(2)本方加白朮、白芍,去半夏、菔子、連翹,蒸餅糊丸,名「小保和丸」,
助脾進食。
(3)本方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或加人參,治飲食不消,氣虛邪微。
(4)本方加白朮、香附、黃芩、黃連、厚朴、枳實,治積聚痞塊。
(5)本方合「越麴丸」,扶脾開鬱。
煎服法:麴糊丸,麥芽湯下。或加麥芽入藥亦可。

◎方 名:健脾丸(消導之劑)
總 結:脾虛氣弱
編 號:004
組 成:陳皮、人參、白朮、山楂、麥芽、枳實
主 治: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脾胃者倉廩之官,胃虛則在則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虛則不能運化,故
有積滯,所以然者,由氣虛也。
(2)1.陳皮─利氣。
  2.參、朮─補氣。
3.氣運則脾健而胃強矣。
(3)山楂消肉食,麥芽消穀食。戊己不足,故以二藥助之使化。
(4)枳實力猛,能消積化痞,佐以參、朮,則為功更捷,而又不致傷氣也。
(5)夫脾胃受傷,則須補益,飲食難化,則宜消導,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
變化方:(1)本方去山楂、麥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氣健脾丸」,治脾虛食少。
(2)本方去山楂、麥芽、陳皮,加當歸、芍藥、芎藭、麥冬、柏子仁,名「養
榮健脾丸」,治脾陰不足,飲食不為肌膚。
(3)本方去人參、枳實、麥芽,加香附、木香、半夏、茯苓、神麴、黃連、當
歸、芍藥,荷葉燒飯丸,名「理氣健脾丸」, 治脾胃虛弱,久瀉久痢。
(4)本方去人參、山楂、麥芽,加神麴、川芎、香附、麴糊丸,名「舒鬱健脾
丸」,治脾氣鬱滯,飲食不消。
(5)本方去山楂、麥芽,加半夏、膽星、蛤粉、茯苓、神麴糊丸,名「化痰健
脾丸」,治內傷挾痰。
(6)本方去人參、山楂、麥芽,加半夏、山梔、黃連,水丸,名「清火健脾丸
」,治脾虛有火。
(7)本方去人參、山楂、麥芽,加木香、檳榔、厚朴、半夏、甘草,名「和中
健脾丸」,治胃虛飢不欲食。再加人參,名「妙應丸」,治胃虛不能食,臟腑
或結或瀉。
(8)本方去山楂,加半夏、青皮、木香、砂仁、草蔻、乾薑、炙甘草、茯苓、
豬苓、澤瀉,蒸餅丸,名「寬中進食丸」,補脾胃,進飲食。
煎服法:神麴糊丸,米飲下。

◎方 名:枳實消痞丸(消導之劑)
總 結:痞滿
編 號:005
組 成:枳實、黃連、半夏、乾薑、厚朴、麥芽、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主 治: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枳實苦酸,行氣破血。黃連苦寒,瀉熱開鬱。並消痞之君藥。
(2)厚朴苦降,散濕滿而化食厚腸。麥芽鹹溫,助胃氣而堅破結。半夏燥痰
溼而和胃。乾薑去惡血而通關。皆所以散而瀉之也。
(3)麥、朮苓、草,甘溫補脾,使氣足脾運而痞自化,既以助散瀉之力,又以
固本使不傷真氣也。
煎服法:蒸餅糊丸。
來 源:東垣

◎方 名:痞氣丸(消導之劑)
總 結:脾積
編 號:006
組 成:黃連、厚朴、砂仁、茵陳、茯苓、澤瀉、乾薑、桂、川烏、黃芩、川椒、吳茱
萸、巴豆霜、白朮、人參
主 治:治脾積在于胃脘,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黃連─瀉熱燥溼,治痞君藥。
(2)厚朴、砂仁─行氣而散滿。
(3)茵陳、苓、瀉─利水以實脾。
(4)黃芩─清肺而養陰。
(5)椒、萸─燥脾而逐冷。
(6)薑、桂、川烏─補命火以生脾土;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
(7)巴豆─能消有形積滯,為斬關奪門之將,藉之以為先驅。
(8)加參、朮者,以補脾元,然後可以袪邪也。
變化方:(1)本方除吳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
丹參、紅豆,名「伏梁丸」,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下,大如臂,令人煩心。
(2)本方除吳茱萸、砂仁、桂、朮、黃芩、澤瀉,加柴胡、莪、皂角、昆布
、甘草,名「肥氣丸」,治肝積在左脅下,有頭足,令人發咳痎瘧不已。
(3)本方除吳茱萸、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加紫菀、桔梗、天冬、
白蔻、陳皮、青皮、三稜,名「息賁丸」,淡薑湯下,治肺積在右脅下,令人
灑淅寒熱,咳喘發肺癰。秋冬黃連減半。
(4)本方除吳茱萸、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加菖蒲、
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獨活、全蠍,名「賁豚丸」,淡鹽湯下,治腎積
發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令人喘咳骨痿,及男子七疝,女子瘕
聚帶下。
煎服法:蜜丸,燈草湯下。
來 源:東垣

◎方 名:葛花解酲湯(消導之劑)
總 結:酒積
編 號:007
組 成:葛花、茯苓、豬苓、澤瀉、砂仁、豆蔻、青皮、橘紅、木香、乾薑、人參、白
朮、神
主 治: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
歸 經:手足陽明藥。
方 義:(1)過飲無度,溼熱之毒積于腸胃。
(2)葛花獨入陽明,令溼熱從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為君。
神麴解酒而化食。木香、乾薑調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
瀉能驅溼熱從小便出。乃內外分消之劑。
(3)飲多則中氣傷,故又加參、朮以補其氣也。

◎方 名:鱉甲飲(消導之劑)
總 結:瘧母
編 號:008
組 成:甘草、陳皮、檳榔、厚朴、白朮甲、黃耆、芎藭、白芍、草
主 治: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歸 經:足少陽、厥陰、太陰藥。
方 義:(1)久瘧必由脾虛,白朮補脾氣,黃耆補肺氣,使氣足脾運,方能磨積也。
(2)川芎補肝而行血中氣滯,芍藥助脾而散肝經火邪。二藥並和厥陰,榮氣榮
血調則陰陽和矣。
(3)檳榔下氣而攻積,草暖胃而袪寒,厚朴破血而散滿,陳皮理氣而消痰,
甘草和中而補土。
(4)甲鹹平屬陰,色青入肝,專能益陰補虛,消熱散結,故為瘧之君藥也。
煎服法:等分。薑三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
來 源:嚴氏

◎方 名:赤石脂禹餘糧湯(收濇之劑)
總 結:止利
編 號:001
組 成:赤石脂、禹餘糧
主 治:1.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中痞,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2.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3.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歸 經:手陽明藥。
方 義:濇可去脫,重可達下。石脂、餘糧之濇以止脫,重以固下,甘以益氣。
煎服法:等分,杵碎煎。
來 源:仲景

◎方 名:桃花湯(收濇之劑)
總 結:少陰下利
編 號:002
組 成:赤石脂 乾薑 粳米
主 治: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歸 經:足少陰藥
方 義:李時珍曰:
(1)赤石脂之重濇,入下焦血分而固脫。
(2)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
(3)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來 源:仲景

◎方 名:訶子散(收濇之劑)
總 結:泄瀉脫肛
編 號:003
組 成:御米榖 訶子 乾薑 橘紅
主 治:治虛寒泄瀉,米榖不化,腸鳴腹痛,脫肛及作膿血,日夜無度.
歸 經:手足陽明藥
方 義:(1)御米榖酸濇微寒,固腎濇腸。
(2)訶子酸濇苦溫,收脫住瀉。
(3)炮薑辛熱,能逐冷補陽。
(4)陳皮辛溫,能升陽調氣,以固氣脫,亦可收形脫也。
又附方:(1)河間訶子散:訶子 木香 甘草 黃連 為末,每服二錢,用白朮芍藥湯調下.治
瀉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以此止之.如不止,加厚朴,竭其餘邪.
煎服法:右末,空心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真人養臟湯(收濇之劑)
總 結:瀉痢脫肛
編 號:004
組 成:罌粟殼 訶子 肉豆蔻 木香 肉桂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 生甘草
主 治:1.治瀉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
2.亦治下痢赤白,臍腹痛,日夜無度。
加 減:臟寒甚加附子
歸 經:手足陽明藥
方 義:脫肛由于虛寒,故用
(1)參,耆,甘草以補其虛。
(2)肉桂,肉蔻以袪其寒。
(3)木香以調其氣。
(4)當歸潤以和血。
(5)芍藥酸以收斂。
(6)訶子,罌殼則濇以止脫也。
又附方:又方:一方無當歸. 附方:(1).丹溪脫肛方: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
煎服法:每服四錢。
來 源:謙甫

◎方 名:當歸六黃湯(收濇之劑)
總 結:血汗
編 號:005
組 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連、黃芩、黃耆
主 治: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
歸 經:手足少陰藥
方 義:(1)盜汗由於陰虛,當歸,二地所以滋陰。
(2)汗由火擾,黃芩,蘗,連所以瀉火。
(3)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黃耆,所以固表。
又附方:(1).撲汗法:白朮 本 川芎 米粉 為末,絹袋盛,週身撲之.治汗出不止.(2).
又方:龍骨 牡蠣 糯米等分,為末撲之.

◎方 名:牡蠣散(收濇之劑)
總 結:陽虛自汗
編 號:006
組 成:牡蠣、黃耆、麻黃根、浮小麥
主 治:治陽虛自汗。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藥
方 義:陳來章:
(1)汗為心之液,心有火則汗不止,牡蠣,浮小麥之鹹涼,去煩熱而止汗。
(2)陽為陰之衛,陽氣虛則衛不固,黃耆,麻黃根之甘溫,走肌表而固衛。
煎服法:煎服

◎方 名:柏子仁丸(收濇之劑)
總 結:陰虛盜汗
編 號:007
組 成:柏子仁、人參、白朮、大棗、半夏、五味子、牡蠣、麻黃根、麥麩
主 治:治陰虛盜汗。
歸 經:此手足太陰少陰藥
方 義:陳來章:心血虛則睡而汗出。
(1)柏子仁之甘辛平,養心寧神為君。
(2)牡蠣,麥麩之鹹涼,靜躁收脫為臣。
(3)五味酸歛濇收,半夏和胃燥溼為佐。
(4)麻黃根專走肌表,引人參,白朮以固衛氣為使。
煎服法:棗肉丸,米歛下五十丸,日三服.

◎方 名:茯菟丹(收濇之劑)
總 結:遺精白濁
編 號:008
組 成:茯苓、菟絲子、五味子、石蓮肉、山藥
主 治:治遺精白濁,及強中消渴。
歸 經:此手足少陰藥
方 義:(1)菟絲辛甘和平,強陰益陽,能治精寒遺泄
(2)五味滋腎生精。石蓮清心止濁。山藥健脾利溼。皆澀精固氣之品也。
(3)茯苓能通心氣於腎,利小便而不走氣,取其淡滲于補正中能泄腎邪也。
煎服法:將菟絲用酒浸,浸過餘酒煮山藥糊為丸.鹽湯下.漏精,鹽湯下.赤濁,燈心湯下.
白濁,茯苓湯下.消渴,米飲下.
來 源:局方

◎方 名:治濁固本丸(收濇之劑)
總 結:赤白濁
編 號:009
組 成:蓮鬚、黃連、黃柏、益智仁、縮砂仁、半夏、白茯苓、豬苓、甘草
主 治:治胃中溼熱,滲入膀胱,下濁不止。
歸 經:此足少陰太陽太陰藥
方 義:(1)精濁多由溼熱與痰: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所以清熱。二苓所以利溼。半
夏所以除痰。
(2)溼熱多由于鬱滯:砂仁,益智辛溫利氣,又能固腎強脾,既以散留滯之氣,且少
濟連,蘗之寒。
(3)甘草利中而補土。
(4)惟蓮鬚之濇,則所以固其脫也。

◎方 名:水陸二仙丹(收濇之劑)
總 結:滑濁
編 號:010
組 成:金櫻膏 芡實
主 治:治遺精白濁。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金櫻,芡實,甘能益精,潤能滋陰,濇能止脫.
炮 製:金櫻膏 取半黃者 芡實
煎服法:和丸,鹽酒下.
命 名:一生于水,一生于山,故名水陸二仙丹.

◎方 名:金鎖固精丸(收濇之劑)
總 結:滑精
編 號:011
組 成:沙菀蒺藜、芡實、蓮鬚、龍骨、牡蠣、蓮子
主 治:治精滑不禁。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1)蒺藜補腎益精,蓮子交通心腎,牡蠣清熱補水,芡實固腎補脾。
(2)合之蓮鬚,龍骨,皆濇精秘氣之品,以止滑脫也。
煎服法:蓮子粉糊丸,鹽湯下.

◎方 名:人參樗皮散(收濇之劑)
總 結:藏毒久痢
編 號:012
組 成:人參 樗根白皮
主 治:治臟毒挾熱下血,久痢膿血不止。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1)人參之甘以補其氣,
(2)樗皮之苦以燥其溼,寒以解其熱,濇以收其脫。使虛者補而陷者升,亦劫劑也

煎服法:等分為末,米飲或酒調下.
禁 忌:初起勿用

◎方 名:桑螵蛸散(收濇之劑)
總 結:便數
編 號:013
組 成:桑螵蛸、龍骨、龜板、當歸、人參、石菖蒲、茯神、遠志
主 治:1.治小便數而欠。
2.能安神魂,補心氣,療健忘。
歸 經:此足少陰手足太陰藥
方 義:(1)虛則便數,故以螵蛸,龍骨固之。
(2)熱則便欠,故以當歸,龜板滋之。
(3)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苓能通心氣于腎;遠志能通腎氣于氣;並能清心
解熱。
心者小腸之合也,心補則小腸不虛,心清則小腸不熱也。
煎服法:等分為末,臨臥服二錢,人參湯下.
來 源:寇氏

◎方 名:烏梅丸(殺蟲之劑)
總 結:蚘厥
編 號:001
組 成:烏梅 細辛 桂枝 人參 附子 黃蘗 黃連 乾薑 川椒 當歸
主 治:1.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蚘。
2.亦治胃腑發欬,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3.亦主久痢。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
方 義:(1)蚘得酸則伏,故以烏梅之酸伏之。
(2)蚘得苦則安,故以連,蘗之苦安之。
(3)蚘因寒而動,故以桂,附,薑,椒溫其中臟。而以細辛,當歸潤其肝腎。
(4)人參用以助脾。烏梅兼以歛肺。
煎服法: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藥蜜丸.
來 源:仲景

◎方 名:集效丸(殺蟲之劑)
總 結:蟲痛
編 號:002
組 成:大黃 鶴蝨 檳榔 訶子皮 蕪荑 木香 乾薑 附子
主 治:治蟲嚙腹痛,作止有時,或耕起來往.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蟲喜溫惡酸而畏苦,故用薑,附之熱以溫之;鳥梅,訶皮之酸以伏之;大黃,檳榔,
蕪荑,鶴蝨之苦以殺之;木香辛溫,以順其氣也。
煎服法:蜜丸,食前烏梅湯下.婦人醋湯下.
來 源:三因

◎方 名:雄檳丸(殺蟲之劑)
總 結:蟲痛
編 號:003
組 成:雄黃 檳榔 白礬
主 治:治腹痛胃痛,乾痛有時。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雄黃之辛毒,檳榔之苦降,白礬之酸濇,皆殺蟲之品也,故合用以治之.
煎服法:等分,飯丸,每五分,食遠服.

◎方 名:化蟲丸(殺蟲之劑)
總 結:腸胃諸蟲
編 號:004
組 成:鶴蝨 胡粉 苦楝根 檳榔 蕪荑 使君子 枯礬
主 治:治腸胃諸蟲為患。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數藥皆殺蟲之品也,單用尚可治之,類萃為丸,而蟲焉有不死者乎?
煎服法:為末,酒煮麵糊作丸.量人大小服之一歲兒可五分.

◎方 名:使君子丸(殺蟲之劑)
總 結:蟲積
編 號:005
組 成:使君子 南星 檳榔
主 治:治蠱脹腹痛,及食勞發黃,喜食茶米炭土等物。
歸 經:此手足陽明藥
方 義:使君子之甘,南星之毒,檳榔之苦,皆能殺蟲.炒以諸物,因其所嗜.引以砂糖,誘
之以甘也.
煎服法:右藥合炒.如喜食生米,用麥芽一斤炒.喜食茶葉,用茶葉炒.喜食炭土,用炭土炒
.取藥為末蜜丸,每晨砂糖水下.

◎方 名:獺肝丸(殺蟲之劑)
總 結:傳尸勞蟲
編 號:006
組 成:獺肝
主 治:治鬼疰傳尸勞瘵。
歸 經:此三陰藥
方 義:吳鶴皋曰:獺肝治鬼疰,此何以故?凡物惡人而僻處,晝伏而夜出者,皆陰類也,故
假之以治陰疾。獨用其肝者,肝為厥陰,藏魂之臟也。
煎服法:陰乾為末,水服三錢,日三次.
來 源:肘後

◎方 名:消渴殺蟲方(殺蟲之劑)
總 結:消渴有蟲
編 號:007
組 成:苦楝根
主 治:治消渴有蟲。
歸 經:此陽明藥
方 義:消渴一證,有蟲耗其精液而成者,蓋飲醇食炙,積成胃熱,溼熱生蟲,理固有之.臨
病宜諦審也.
煎服法:治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煎,空心服.雖困頓,不妨取下蟲三四條,類蚘
而色紅,其渴乃止.
來 源:夷堅志

◎方 名:滋陰地黃丸(明目之劑)
總 結:滋陰升陽
編 號:001
組 成:熟地黃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當歸 天門冬 地骨皮 五味子 黃連 人參 甘草 枳

主 治:治血弱氣虛,不能養心,心火旺盛,肝木自實,瞳子散大,視物不清。
歸 經:此手足少陰藥足厥陰少陽藥
方 義:(1)熟地,當歸養血。
(2)生地,地骨涼血。
(3)黃芩瀉肺火。
(4)黃連瀉肝火。
(5)天冬清肺而滋腎。
(6)柴胡散肝而升陽。
(7)五味收耗而斂散。
(8)人參,甘草以益氣補中。
(9)枳殼以利氣行滯也。
煎服法:蜜丸,茶清下,日二服.
禁 忌:忌食辛熱之物助火,寒冷之物損胃,使藥不上行.
備 註:一名熟地黃丸
來 源:東垣

◎方 名:加減駐景丸(明目之劑)
總 結:補肝腎
編 號:002
組 成:枸杞子 五味子 車前子 楮實 川椒 熟地黃 當歸 菟絲子
主 治:治肝腎氣虛,兩目昏暗。
加 減:本方除當歸,五味,楮實,川椒,名駐景丸,治同.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
方 義:(1)熟地,枸杞補肝滋腎。
(2)菟絲,楮實益精強陰。
(3)五味歛耗散而助金水。
(4)當歸和氣血而益肝脾。
(5)川椒補火,以逐下焦虛寒。
(6)車前利水而瀉肝腎邪熱也。
煎服法:蜜丸,酒下。
來 源:易簡

◎方 名:定志丸(明目之劑)
總 結:不能遠視
編 號:003
組 成:遠志、石菖蒲、人參、茯苓
主 治:1.治目不能遠視,而能近視者。
2.常服益心強志,能療健忘。
歸 經:此手少陰藥
方 義:(1)人參補心氣。
(2)菖蒲開心竅。
(3)茯苓能交心氣于腎。
(4)遠志能通腎氣于心。
(5)硃砂色赤,清肝鎮心。
(6)心屬離火,火旺則光能及遠也。
又附方:張子和方無菖蒲,加茯神,柏子仁,酸棗仁,亦名定志丸,酒糊丸,薑湯下.定魂定
驚.
煎服法:蜜丸,硃砂為衣.
來 源:局方

◎方 名:地芝丸(明目之劑)
總 結:不能近視
編 號:004
組 成:生地黃 天冬 枳殼 甘菊花
主 治:治目能遠視,不能近視。
歸 經:此足少陰藥
方 義:(1)生地涼血生血。
(2)天冬潤肺滋腎。
(3)枳殼寬腸去滯。
(4)甘菊降火除風。
煎服法:蜜丸,茶清或酒下.
來 源:東垣

◎方 名:人參益胃湯(明目之劑)
總 結:內障
編 號:005
組 成:黃耆 人參 甘草 白芍藥 黃蘗 蔓荊子
主 治: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目病。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參、耆、甘草大補中氣,以強脾胃。
(2)蔓荊升清陽而通九竅。
(3)白芍入厥陰而和榮血。
(4)黃蘗除溼熱,而滋腎水。
使精氣足而清陽升,則臟腑和而障翳退矣。
變化方:本方加升麻、葛根、--名益氣聰明湯
煎服法:每四錢,日二服.

◎方 名:消風養血湯(明目之劑)
總 結:陽證赤腫
編 號:006
組 成:荊芥 蔓荊子 菊花 白芷 麻黃 防風 桃仁 紅花 川芎 當歸 白芍 草決明 石決
明 甘草
主 治:治目赤腫痛。
歸 經:此足太陽藥厥陰藥
方 義:(1)荊芥,防風,麻黃,白芷,甘菊,蔓荊,輕浮上升,並能消風散熱
(2)桃仁,紅花,川芎,歸,芍,辛散酸收,並能養血去瘀。
(3)兩決明皆除肝經風熱,專治目疾。
(4)瘀去血活則腫消,風散熱除則痛止。又目為肝竅,搜風養血,皆以和肝。
(5)加甘草者,亦以緩肝而止痛也。

◎方 名:洗肝散(明目之劑)
總 結:風毒赤腫
編 號:007
組 成: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大黃、梔子、炙甘草
主 治: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濇眵淚。
歸 經:此足厥陰陽明藥
方 義:肝屬木而主目,木喜條達,
(1)風熱鬱于內,故用薄荷,羌,防,以升之散之。
(2)肝藏血,故用當歸,川芎以和之養之。
(3)大黃瀉胃火而通燥結。
(4)梔子降心火而利小便。
(5)甘草緩肝氣而和中州。
煎服法:等分為末,每服二錢.
來 源:局方

◎方 名:補肝散(明目之劑)
總 結:肝虛目痛
編 號:008
組 成:夏枯草 香附
主 治:1.治肝虛目痛,筋脈疼痛,冷淚不止,羞明怕日。
2.及夜則痛甚,點苦寒之藥反劇。
歸 經:此足厥陰藥
方 義:(1)夏苦草遇夏至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夜痛及用苦
寒藥反甚者,夜與寒皆陰也,夏枯草能治之者,陽勝陰也。
(2)香附行氣散肝,和中解鬱,推陳致新,故用以為佐。
又附方:丹溪方:夏枯草,香附各二兩,加甘草五錢.
煎服法:每服五錢,臘茶下.
來 源:局方

◎方 名:撥雲退翳丸(明目之劑)
總 結:風熱障翳
編 號:009
組 成:當歸 川芎 地骨皮 白蒺藜 密蒙花 甘菊花 羌活 荊芥 木賊 天花粉 蔓荊子薄
荷 枳實 甘草 川椒 黃連 蛇蛻 蟬蛻
主 治:治風熱障翳。
歸 經:此足太陽厥陰藥
方 義:(1)羌活,荊芥,蔓荊,薄荷,以升陽散風。
(2)當歸,川芎,以和肝養血。
(3)黃連,地骨,花粉,清火熱。
(4)枳實破滯氣。
(5)川椒溫下焦。
(6)木賊,蛇蛻,蟬蛻,以退翳。
(7)密蒙,蒺藜,甘菊,目家專藥,以潤肝補腎,瀉火清金。
(8)炙草補中以和諸藥也。
煎服法: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日三.翳者米泔下.睛暗當歸湯下.內障木香湯下.
來 源:劉昌世

◎方 名:石膏羌活散(明目之劑)
總 結:一切目疾
編 號:010
組 成:羌活 荊芥 白芷 本 細辛 川芎 蒼朮 甘菊 密蒙花 菜子 麻子 木賊 黃芩石
膏 甘草
主 治:治久患雙目不明,遠年近日,內外氣障風昏,拳毛倒睫,一切目疾。
歸 經:此足太陽陽明厥陰藥
方 義:原文曰:
(1)羌活治腦熱頭風。
(2)本治正偏頭痛。
(3)白芷清頭目。
(4)川芎療頭風。
(5)荊芥治目中生瘡。
(6)密蒙治羞明怕日。
(7)蒼朮明目暖水臟。
(8)木賊退障翳。
(9)麻子起拳毛。
(10)細辛、菜子起倒睫。
(11)黃芩,石膏洗心退熱。
(12)甘菊降火除風。
(13)甘草調和諸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食後臨臥蜜水調下.或茶清,米泔亦得.
來 源:宣明

◎方 名:防風飲子(明目之劑)
總 結:到睫拳毛
編 號:011
組 成:黃連 甘草 人參 當歸 葛根 防風 細辛 蔓荊子
主 治:治倒睫拳毛。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參,甘以補其氣。
(2)歸身以濡其血。
(3)黃連以清其火。
(4)防,葛以散風熱。
(5)細辛入少陰而潤腎。
(6)蔓荊走頭面而升陽。
變化方:本方除人參、當歸黃連,加黃耆--名神效明目湯,治前證兼赤爛昏痛,冷淚多眵

煎服法:食後服.避風寒溼熱.
備 註:又法:摘去拳毛,以蝨血點數次即愈.

◎方 名:羊肝丸(明目之劑)
總 結:內障
編 號:012
組 成:木賊、夜明砂、蟬蛻、羊肝、當歸
主 治:治目疾內障。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肝)。
方 義:(1)木賊:輕揚而善磨木,故能平肝散熱而去障。
(2)蚊食血之蟲,夜明砂皆蚊眼也,故能散目中惡血而明目。
(3)蟬性善蛻,故能退翳。
(4)用羊肝者,羊性屬火,取其氣血之屬,能補氣血,引諸藥入肝以成功也。
(5)當歸能入厥陰,養血而和肝。
又附方:濟生羊肝丸:黃連一兩,羯羊肝一具,去筋膜,生用,搗爛和丸。本事方煮爛搗用
。治肝經有熱,目赤睛痛,及內障青盲。
煎服法:以羊肝去筋膜,水煮搗爛和丸。
來 源:類苑

◎方 名:兔矢湯(明目之劑)
總 結:瘡疹入眼
編 號:013
組 成:兔矢。
主 治:治瘡疹入眼,及昏暗障翳。
歸 經:此足厥陰陽明藥也(肝胃)。
方 義:兔者明月之精,得金之氣,其矢名明月砂,能解毒殺蟲,故專能明目,又可兼治勞
疳也。
煎服法:茶清調下,或吞服,須待瘡疹瘥後服之。

◎方 名:二百味草花膏(明目之劑)
總 結:赤痛流淚
編 號:014
組 成:蜂蜜、羯羊膽
主 治:治目赤流淚,或痛或癢,晝不能視,夜惡燈光。
歸 經:此足少陽厥陰藥也。
方 義:(1)羊膽苦寒,益膽瀉熱。
(2)蜂蜜甘潤,補中緩肝。
變化方:(1)羊膽苦寒,益膽瀉熱。
(2)蜂蜜甘潤,補中緩肝。
煎服法:(1)入蜜膽中,蒸熟候乾,細研為膏,每含少許,或點目中。
(2)又法:臘月入蜜膽中,紙籠套住,懸屋簷下,待霜出,掃取點眼。
命 名:曰:「二百味草花膏」者,以羊食百草,蜂採百花也。
來 源:趙謙

◎方 名:點眼方(明目之劑)
總 結:陽證目疾
編 號:015
組 成:黃連、人乳
主 治:治目中百病。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衍義曰:「人心主血,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視,蓋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2)又曰:「上則為乳汁,下則為月水,故知乳汁即血也,用以點目,豈有不相宜者
哉﹖」
(3)昂按:加黃連者,以清心肝之火也。
又附方:或加朴硝。
煎服法:浸點或煎點。
來 源:丹溪

◎方 名:百點膏(明目之劑)
總 結:外翳
編 號:016
組 成:蕤仁、當歸、防風、甘草、黃連
主 治:治翳遮瞳人,如雲氣障隔。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肝)
方 義:(1)蕤仁:消風散熱,益水生光。
(2)當歸:養血。
(3)防風:散風。
(4)甘草:和中。
(5)黃連:瀉火。
煎服法:同熬滴水不散,去渣,入蜜少許,再煎。少時要病人淨心點之,至目微痛為度。一
日五、七點,使藥力相續,故曰百點。臨臥點尤妙。
來 源:東垣

◎方 名:圓明膏(明目之劑)
總 結:內障生翳
編 號:017
組 成:歸身、生地、柴胡、麻黃、訶子皮、黃連、甘草
主 治:治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因勞心過度,飲食失節。
歸 經:此足少陽厥陰藥也 (肝)。
方 義:(1)當歸、生地:和肝養血 。
(2)柴胡、麻黃:發表散邪。
(3)瞳子散大,故加訶子以收之也。
(4)黃連:清肝火。
(5)甘草:和中州。
煎服法:以水二碗,先煮麻黃至一碗,去沫,入後藥,同熬至滴水不散,去渣,入蜜少許,再
熬點之。
來 源:東垣

◎方 名:飛絲芒塵入目方(明目之劑)
總 結:芒塵
編 號:018
組 成:陳墨
主 治:芒塵入目。
煎服法:濃磨點之。

◎方 名:真人活命飲(癰瘍之劑)
總 結:消癰散毒
編 號:001
組 成:白芷、貝母、天花粉、甘草節、當歸、防風、陳皮去白、沒藥、乳香、皂角刺
、穿山甲、金銀花
主 治: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未消者。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也(胃肝)。
方 義:(1)金銀花散熱解毒,癰疽聖藥,故以為君。
(2)白芷除溼袪風,花粉清痰降火;並能排膿消腫。當歸和陰而活血。陳皮燥溼
而行氣。防風瀉肺疏肝。貝母利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故以為臣。
(3)乳香調氣,托裏護心。沒藥散瘀消腫定痛。故以為佐。
(4)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銳。皆厥陰陽明正藥,能貫穿經絡,直達病
所,而潰壅破堅。故以為使。
(5)加酒者,欲其通行週身,使無邪不散也。
煎服法: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喜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
禁 忌:忌酸物、鐵器。

◎方 名:金銀花酒(癰瘍之劑)
總 結:癰疽初起
編 號:002
組 成:金銀花、甘草
主 治:治一切癰疽惡瘡,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奇效。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脾胃)。
方 義:(2)金銀花:寒能清熱解毒,甘能養血補虛,為癰瘡聖藥。
(2)甘草:亦扶胃解毒之上劑也。
變化方:本方用金銀花、甘草,加黃耆、酒,重湯煮服,名回毒金銀花湯,治痛瘍色變紫黑
者。
又附方:忍冬膏:四月採鮮花,搗汁熬膏,茶酒任點服。養陰退陽,補虛療風,尤宜于火熱
熾盛之人,永無疔疽之患。窨酒亦佳,花葉同功,而花香尤勝。
煎服法:水二碗,煎一碗,再入酒一踠,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服盡。重者日二劑,服至
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生者搗爛,酒調敷毒四圍。

◎方 名:蠟礬丸(癰瘍之劑)
總 結:托裏護心
編 號:003
組 成:黃蠟、白礬
主 治: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膜托裏,使毒不攻心,或為毒蟲蛇犬所傷,並宜服
之。
歸 經:此手少陰藥也(心)。
方 義:(1)心為君主,不易受邪,凡患癰疽及蛇犬所傷,毒上攻心,則命立傾矣。
(2)黃蠟甘溫,白礬酸澀,並能固膜護心,解毒定痛,托裏排膿,使毒氣不致內攻,
故為患諸證者所必用也。
變化方:加雄黃,名雄黃礬丸,治蠱毒蛇犬蟲咬毒。
煎服法:先將蠟溶化,候少冷,入礬和勻,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漸加至百丸,則
有力。瘡愈後服之亦佳。
來 源:李迅

◎方 名:托裏散(癰瘍之劑)
總 結:托裏內消
編 號:004
組 成:金銀花、赤芍、當歸、大黃、朴硝、黃芩、牡蠣、連翹、花粉、皂角刺
主 治: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弦洪實數,腫甚欲作膿者。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也(胃肝)。
方 義:(1)金銀花:清熱解毒,瘡癰主藥。
(2)當歸、赤芍:調榮血。
(3)大黃、芒硝:蕩胃熱。
(4)黃芩:瀉清火。
(5)牡蠣:堅痰。
(6)連翹、花粉:散結排膿。
(7)角刺:鋒銳。直達病所而潰散之也。
煎服法:每五錢,半酒半水煎。

◎方 名:救苦勝靈丹方(癰瘍之劑)
總 結:少陽陽明經毒
編 號:005
組 成:黃耆 連翹 漏蘆 升麻 葛根 丹皮 當歸 生地 熟地 白芍藥 防風 羌活 獨活柴
胡 鼠粘子 人參 甘草 肉桂 黃連 黃蘗 昆布 三稜 莪 益智 麥芽 神麴 厚

主 治:治瘰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經分;其瘰
在頸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三證合而治之。
加 減:(1)如氣不順,加陳皮、木香。
(2)大便不通,加酒製大黃。
(3)血燥,加桃仁、大黃。
(4)風燥加麻仁、大黃、秦艽、皂角子。
歸 經:此足陽明手足少陽藥也(胃三焦)。
方 義:解照東垣註各藥下。東垣立此法,以聽用者之進退,倘能隨證加減,實能統治諸
瘍,亦喜惠後人無窮之心也。
煎服法:蒸餅為丸,每服三錢。
備 註:一名救苦化堅湯
來 源:東垣

◎方 名:散腫潰堅湯(癰瘍之劑)
總 結:消堅散腫
編 號:006
組 成:柴胡、連翹、升麻、葛根、炙甘草、天花粉、桔梗、當歸尾、芍藥、昆布、三
稜、廣、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龍膽草
主 治:治同前證。(治瘰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
經分;其瘰在頸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三證合而
治之。)
歸 經:此手足少陽足陽明藥也(三焦胃)。
方 義:(1)柴胡、連翹:清熱散結。
(2)升麻、葛根:解毒升陽。
(3)花粉、桔梗:清肺排膿。
(4)歸尾、芍藥:潤肝活血。
(5)甘草:和中化毒。
(6)昆布:散痰潰堅。
(7)三稜、莪:破血行氣。
(8)黃芩、蘗、連、龍膽、知母:大瀉三焦之火。
(9)而桔梗又能載諸藥而上行也。
煎服法:每服六、七錢。洗浸半日,煎。食後熱服,服後仰臥,取藥在上膈。另將半料蜜
丸,留藥湯吞之。量虛實服。
來 源:東垣

◎方 名:飛龍奪命丹(癰瘍之劑)
總 結:以毒攻毒
編 號:007
組 成:巴豆、砂、天南星、黃丹、雄黃、斑蝥、信石、麝香、乳香
主 治:治一切疔腫癰疽,惡瘡初發,或發而黑陷,毒氣內攻者。
歸 經:此十二經通行之藥也。
方 義:毒氣內攻,瘡瘍黑陷,非平劑所能勝。
(1)巴豆、砂:大毒大熱,能祛寒化積。
(2)南星、雄黃、黃丹:味辛性燥,能殺毒破痰。
(3)斑蝥、蟾酥:辛寒至毒,能拔疔腫,下惡物。
(4)信石:燥烈劫痰。
(5)麝香:香竄通竅。
(6)乳香:能使毒氣外出,不致內攻。
(7)引之以酒,使行經絡,無毒不瀉也。
此乃厲劑。所謂:「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此類是也。
煎服法:為末,蟾酥和為丸,如麥米大。每服十丸,或十四、五丸,量人虛實,好酒送下。
瘡在上者,食後服。瘡在下者,食前服。
禁 忌:忌油膩、魚肉、葷辛之物。

◎方 名:雄黃解毒丸(癰瘍之劑)
總 結:纏喉風痺
編 號:008
組 成:雄黃、巴豆、鬱金
主 治:治纏喉急痺。
歸 經:此手足少陰少陽藥也。
方 義:吳鶴皋:「纏喉急痺,緩治則死。雄黃能破結氣。鬱金能散惡血。巴豆能下稠涎
。丹溪生平不用厲劑,此蓋不得已而用者乎。」
煎服法:醋糊為丸,每服五分,津嚥下。
來 源:丹溪

◎方 名:皂角丸(癰瘍之劑)
編 號:009
組 成:皂角
主 治:治肺癰欬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眠。
歸 經:此手太陰藥也(肺)
方 義:喻喜言曰:「火熱之毒,結聚于肺,表之裏之,溫之清之,曾不少應,堅而不可攻者
,令服此丸,庶幾無堅不入,聿成洗蕩之功,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
變化方:(1)千金方用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角,名桂枝去芍藥加皂角湯,治肺痿吐沫。
(2)本方加蛤粉等分為末,名皂蛤丸,治婦人風邪客于乳房,而成乳癰。每服二錢
,酒下。
煎服法:為末,蜜丸,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來 源:金匱

◎方 名:托裏十補散(癰瘍之劑)
總 結:解表托裏
編 號:010
組 成:川芎、人參、白芷、桔梗、黃耆、甘草、防風、當歸、厚朴、桂心
主 治:治癰瘡初發,或已發,邪高痛下,瘡盛形羸,脈無力者。
歸 經:此手足太陰足厥陰陽明藥也。
方 義:(1)參、耆補氣。芎、歸活血。甘草解毒。桂枝、白芷、桔梗排膿。厚朴瀉實
滿。防風散風邪。
(2)為表裏氣血之藥,共成助陽內托之功也。
變化方:本方加芍藥、連翹、木香、乳香、沒藥,亦名托裏散,治發背疔瘡。
煎服法:每服二錢,加至六錢,熱酒調下。
備 註:即外科精要「十宣散」
來 源:局方

◎方 名:托裏黃耆湯(癰瘍之劑)
總 結:潰後補虛
編 號:011
組 成:黃耆、茯苓、人參、桂心、當歸、麥冬、五味子、遠志
主 治:治諸瘡潰後,膿多內虛。
歸 經: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
方 義:(1)人參、黃耆:補氣固。
(2)當歸、桂心:活血生肌。
(3)茯苓:滲溼健脾。
(4)麥冬:清熱補肺。
(5)遠志:辛散,專理癰疽。
(6)五味:酸溫,善收腫大。
丹溪曰:「癰疽潰後,補氣血,理脾胃,實為切要。否則數月半年之後,虛證仍見
,轉成他病也。」
煎服法:等分,每服五錢,食遠服。
來 源:總錄

◎方 名:托裏溫中湯(癰瘍之劑)
總 結:瘡瘍內陷
編 號:012
組 成:丁香、羌活、益智仁、附子、乾薑、陳皮、沈香、炙甘草、茴香、木香
主 治:1.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膿出清稀,皮膚涼。
2.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
3.食則嘔逆,氣短呃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歸 經:此足陽明三陰藥也。
方 義:生寶鑑曰:『經曰:「寒淫于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
(1)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裏之表,為君。
(2)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
(3)炙甘草: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
(4)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益智、沈香、丁香,大熱以散寒邪,為佐。
(5)瘡氣內攻,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辛苦溫,治痞散滿,為使。』
煎服法:加生薑五片煎。
來 源:孫彥

◎方 名:止痛當歸湯(癰瘍之劑)
總 結:止痛
編 號:013
組 成:當歸、生地黃、黃耆、人參、炙甘草、官桂、芍藥
主 治:治腦疽背疽,穿潰疼痛。
歸 經: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方 義:(1)當歸、生地:活血涼血。
(2)人參、黃耆:益氣補中。
(3)官桂:解毒化膿。
(4)芍藥:和脾,酸以斂之。
(5)甘草:扶胃,甘以緩之。則痛自減矣。
來 源:總錄

◎方 名:生肌散(癰瘍之劑)
總 結:斂瘡長肉
編 號:014
組 成:寒水石、滑石、密陀僧、海螵蛸、定粉、枯礬、龍骨、乾胭脂
主 治:斂瘡長肉。
歸 經:此陽明藥也。
方 義:瘡口不斂,蓋因膿水散溢而潰爛也。
(1)石膏、滑石:解肌熱。
(2)螵蛸、陀僧、定粉:收溼燥膿。
(3)龍骨、枯礬:善收濇。
(4)胭脂活血解毒。
故能斂瘡而生肉也。
又附方:(1)檳榔、枯礬、陀僧、黃丹、血竭、輕粉、亦名生肌散。
(2)張子和方:黃連、密陀僧、胭脂、菉豆粉、雄黃、輕粉亦名生肌散,治同。
煎服法:共為細末,摻瘡口上。

◎方 名:灸法(癰瘍之劑)
編 號:015
主 治:治一切癰疽惡瘡。
煎服法:(1)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腫焮痛,以溼紙覆其上,先乾處即癰頭也。
(2)取獨頭大蒜切片,安于頭上,用艾灸之,三壯換一蒜片。
(3)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4)若有十數頭者,即用蒜研作餅,舖頭上,聚艾于頭上燒之。
(5)若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安于頭上,著艾灸十四壯,或
四十九壯,使毒氣外出則易愈。

◎方 名:芙蓉外敷法(癰瘍之劑)
編 號:016
主 治:一切癰疽腫毒。
加 減:或加赤小豆末,或蒼耳燒存性為末加入亦妙。
煎服法:(1)用芙蓉花或葉或根皮搗爛,或乾研末,蜜調磨四圍,中間留頭,乾則頻換。
(2)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出;已潰者則易斂。
備 註:別名:瘍醫祕之,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者。

◎方 名:表實六合湯(經產之劑)
總 結:妊娠傷寒
編 號:001
組 成:四物湯(當歸、地黃、芍藥、川芎)、麻黃、細辛
主 治:治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太陽經病。
歸 經:此足太陽藥也。
方 義:(1)凡婦人傷寒六經治例皆同。有懷妊者,則以安胎為主。藥中有犯胎者,則不
可用也。
(2)海藏皆四物為君,養血安胎,餘同傷寒例分證而治。
(3)麻黃、細辛,發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實無汗者。
變化方:(1)四物四兩,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錢,名表虛六合湯,治妊娠傷寒,表虛自汗,身
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而弱。
(2)四物四兩,加防風、蒼朮各七錢,名風溼六合湯,治妊娠傷寒,中風溼氣,肢節
煩痛,頭痛,身熱,脈浮。
(3)四物四兩,加升麻、連翹各七錢,名升麻六合湯,治妊娠傷寒,下後過經不愈
,溼毒發斑如錦紋者。
(4)四物四兩,加柴胡、黃芩各七錢,名柴胡六合湯,治妊娠傷寒,胸滿痛而脈
弦,少陽經證。
(5)四物四兩,加大黃五錢,桃仁十枚,麩炒,名大黃六合湯,治妊娠傷寒,大便祕
,小便赤,氣滿而脈沈數,太陽陽明本病也,急下之。
(6)四物四兩,加人參、五味各五錢,名人參六合湯,治妊娠傷寒,汗下後欬嗽不
止。
(7)四物四兩,加厚朴、枳實、麩炒各五錢,名朴實六合湯,治妊娠傷寒後,虛痞
脤滿,陽明本虛者。
(8)四物四兩,加梔子、黃芩各五錢,名梔子六合湯,治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

(9)四物四兩,加石膏、知母各五錢,名石膏六合湯,治妊娠傷寒,大渴而煩,脈長
而大。
(10)四物四兩,加茯苓、澤瀉各五錢,名茯苓六合湯,治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
陽本病。
(11)四物四兩,加阿膠、艾葉各五錢,名膠艾四物湯,治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
止,損動胎氣者。
(12)四物四兩,加附子、肉桂各五錢,名附子六合湯,治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
涼微汗,腹中痛,脈沈遲者,少陰病也。
(13)四物四兩,加生地、大黃和五錢,名四物大黃湯,治妊娠傷寒畜血證。
來 源:海藏

◎方 名:膠艾湯(經產之劑)
總 結:半產漏下
編 號:002
組 成:阿膠、芎藭、甘草、艾葉、當歸、芍藥、乾地黃
主 治:1.治婦人漏下,或半產後下血不絕。
2.或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阻。
3.亦治損傷衝任,月水過多,淋瀝不斷。
加 減:(1)嚴氏治胎動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
(2)千金翼治從高墜下,損傷五臟吐血,及金瘡經肉絕者,加乾薑。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四物:以養其血。
(2)阿膠:以益其陰。
(3)艾葉:以補其陽。
(4)和以甘草,行以酒勢,使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乾薑三兩。
(2)阿膠一斤,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內阿膠烊化,服。
來 源:金匱

◎方 名:鉤藤湯(經產之劑)
總 結:瘛瘲胎動
編 號:003
組 成:鉤藤鉤、桔梗、茯神、人參、當歸、桑寄生
主 治:瘛瘲胎動不安。
加 減:(1)風熱加黃芩、梔子、柴胡、白朮。
(2)風痰加半夏、南星、竹瀝。
(3)風勝加全蠍、殭蠶。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鉤藤之甘寒以除心熱,而散肝風。
(2)柴胡、桔梗之辛涼,黃芩、梔子之苦寒,以平陽厥陰之風熱,風熱去則瘛瘲止
矣。
(3)人參、茯神以益氣而寧神。
(4)當歸、寄生以養血而安胎也。
來 源:良方

◎方 名:羚羊角散(經產之劑)
總 結:子
編 號:004
組 成:羚羊角、防風、獨活、茯神、棗仁、芎藭、當歸、杏仁、木香、甘草、薏仁
主 治:治妊娠中風,涎潮忽仆,目弔口噤,角弓反張,名子。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羚角之辛涼,以平肝火。
(2)防風、獨活之辛溫,以散肝邪。
(3)茯神、酸棗以寧神。
(4)當歸、川芎以活血。
(5)杏仁、木香以利氣。
(6)薏仁、甘草以調脾也。
又附方:一方有五加皮。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本事方

◎方 名:紫蘇飲(經產之劑)
總 結:子懸
編 號:005
組 成:芎藭、當歸、芍藥、蘇葉、陳皮、大腹皮、人參、甘草
主 治:治胎氣不和,湊上胸腹,腹滿頭痛,心腹腰痛,名子懸。
加 減: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歸 經:此手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陳來章曰:「芎、歸、芍藥以和其血,蘇、橘、大腹以順其氣,氣順血和則胎安
矣。既利其氣,復以人參、甘草養其氣者,順則順其邪逆之氣,養則養其和之
氣也。」
煎服法:加薑煎,空心服。
來 源:嚴氏

◎方 名:天仙藤散(經產之劑)
總 結:子氣
編 號:006
組 成:天仙藤、香附、烏藥、陳皮、甘草
主 治:治子氣。
歸 經:此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1)天仙藤之苦溫,疏氣活血,能解血中之風氣。
(2)香附、烏藥、陳皮之辛溫,以行鬱氣。
(3)紫蘇、生薑之辛溫,以疏表氣。
(4)甘草之甘緩,以和正氣。
(5)少加木瓜以除溼熱,利筋骨,調榮也。
煎服法:等分,加紫蘇三葉,木瓜、生薑各三片,空心煎服。或為末,鹽湯調上,日三服。
來 源:陳景初

◎方 名:白朮散(經產之劑)
總 結:子腫
編 號:007
組 成:白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薑皮
主 治:治子腫,面目肢體虛浮如水狀。
歸 經:此足太陽太陰藥也。
方 義:(1)水病常令上下分消:薑皮、橘皮辛而能散,使水從毛竅出。腹皮、苓皮淡而
能泄,使水從溺竅出。
(2)水盛由於土衰,故用白朮之甘溫以扶脾土而隄防之,不致泛溢也。
又附方:(1)指迷方有桑白皮,無白朮。
(2)丹溪除薑皮、腹皮,加川芎、木通,補中導行水氣。
煎服法:為末,米飲下。
來 源:金生

◎方 名:竹葉湯(經產之劑)
總 結:子煩
編 號:008
組 成:淡竹葉、麥冬、黃芩、茯苓、人參
主 治:治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名子煩。
加 減:如有痰者,加竹瀝。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方 義:(1)竹葉:清煩。
(2)黃芩:消熱。
(3)麥冬:涼肺。
(4)茯苓:寧心。
(5)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也。
又附方:(1)一方茯苓為君,無人參,有防風。
(2)一方無人參,有防風、知母。

◎方 名:紫菀湯(經產之劑)
總 結:子嗽
編 號:009
組 成:炙甘草、紫菀、桑白皮、桔梗、杏仁、天冬、竹茹
主 治:治子嗽。
歸 經:此手太陰藥也。
方 義:子嗽由於火邪,當以清火潤肺為務。
(1)紫菀、炙草之溫。
(2)桔梗、桑皮之涼以瀉之。
(3)杏仁、白蜜之澤,以潤之也。
(4)天冬、竹茹之寒以清之。
煎服法:入蜜溫服。
來 源:良方

◎方 名:安榮散(經產之劑)
總 結:子淋
編 號:010
組 成:木通、燈草、滑石、人參、甘草、麥冬、細辛、當歸
主 治:治子淋,心煩悶亂。
歸 經:此手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
方 義:陳來章曰:「虛熱宜補,故用人參、甘草之甘。淋悶宜通,故用木通、燈草之滲
,滑石之滑。肺燥則天氣不降,而麥冬能清之。腎燥則地氣不升,而細辛能潤之
。血燥則溝瀆不濡,而當歸能滋之也。」
煎服法:為末,每二錢,麥冬湯調下。
來 源:本事方

◎方 名:參朮飲(經產之劑)
總 結:轉胞
編 號:011
組 成:炙甘草、白朮、人參、當歸、芎藭、芍藥、熟地黃、半夏、陳皮
主 治:治妊娠轉胞。
加 減:加薑煎,空心服。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脾虛補以四君。血虛補以四物。痰飲消以二陳。使氣得升舉而胞自通也。
又附方:丹溪參朮膏:人參、白朮、黃耆、茯苓、陳皮、桃仁、炙甘草用豬羊胞煮湯,入
藥煎服,治產後胞損成淋瀝證。
備 註:又法--將孕婦倒豎胎轉,而小便自通矣。
來 源:丹溪

◎方 名:黑神散(經產之劑)
總 結:行血下胎
編 號:012
組 成:蒲黃、黑豆、桂心、甘草、乾薑、赤芍、熟地黃、歸尾
主 治:治產後惡露不盡,攻衝作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前證皆因血瘀不行。
(2)熟地、歸、芍之潤以濡血。蒲黃、黑豆之滑以行血。桂心、乾薑之熱以破
血。用甘草者,緩其正氣。用童便者,散其瘀逆。加酒者,引入血分以助藥力也

變化方:古黑神散:百草霜、白芷等分,每二錢煎,入童便,醋少許,和服。治橫生逆產,及
胎前產後,虛損崩漏等證。
煎服法:每服二錢,酒、童便各半煎。便產須知有生地黃。
來 源:局方

◎方 名:失笑散(經產之劑)
總 結:血痛
編 號:013
組 成:蒲黃、五靈脂
主 治:治惡露不行,心包絡痛,或死血腹痛。
歸 經:此手足厥陰藥也。
方 義:生蒲黃性滑而行血。五靈脂氣燥而散血。皆能入厥陰而活血止痛,故治血痛如
神。
變化方:本方各一兩,加木通、赤芍各五錢,每四錢入鹽少許服,名通靈散,治九種心痛。
煎服法:等分為末,煎膏醋調服。
來 源:局方

◎方 名:清魂散(經產之劑)
總 結:產後昏暈
編 號:014
組 成:荊芥、川芎、澤蘭葉、人參、炙甘草
主 治:治產後惡露已盡,忽昏暈不知人。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外感風邪,故以荊芥疏其風。
(2)氣血虛弱,故以芎藭、澤蘭養其血,人參、甘草補其氣。
風邪去,氣血生,則神清矣。
煎服法:為末,溫酒調下。更宜燒漆器,焠醋炭於床前,使聞其氣。
命 名:肝藏魂,故曰清魂。
來 源:嚴氏

◎方 名:返魂丹(經產之劑)
總 結:調經利產
編 號:015
組 成:益母草
主 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胎前產後一切諸病。
加 減:(1)如胎動腹痛,下血不止,當歸湯下。
(2)橫生逆產,胎衣不下,炒鹽湯下。
(3)產後血暈,口渴狂言;產後中風,失音口噤;及血結奔痛,時發寒熱,面赤心煩
;或鼻衄舌黑口乾;並童便和酒下。
(4)產後喘嗽,惡心吐酸,痛無力,酒下。
(5)產後瀉血,棗湯下。
(6)產後痢疾,米湯下。
(7)產後崩漏,糯米湯下。
(8)產後帶下,膠艾湯下。
(9)產後二便不通,煩躁口苦,薄荷湯下。
(10)凡產後以童便化下一丸,能安魂魄,調經絡,破血痛。
(11)經不調者,服之則調;久無子,服之則孕。
歸 經:此手足厥陰藥也。
方 義:益母草功擅消水行血,去瘀生新,利大小便,故為經產良藥;而又能消疔腫,散孔
癰也。
煎服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小暑日,益母草花正開時,連根採收陰乾,用花葉及子。
石臼搗末,蜜丸,或搗汁於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服。忌鐵。
備 註:即益母草膏丸
來 源:產寶

◎方 名:當歸羊肉湯(經產之劑)
總 結:蓐勞
編 號:016
組 成:人參、黃耆、生薑、當歸
主 治:治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疼痛,名曰蓐勞。
加 減:(1)如惡露不盡,加桂。
(2)惡露下,外加川芎。
(3)有寒加吳茱萸。
歸 經:此手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參、耆:補氣而固衛。
(2)當歸:養血而調榮。
(3)生薑:辛溫,引氣藥入氣分而生新血。
(4)羊肉:甘熱,用氣血之屬以補虛勞,熱退而汗收矣。
變化方:本方除人參、黃耆,用羊肉、薑、歸,名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產後腹中痛,及寒
疝腹痛,勞虛不足。
又附方:用羊肉一斤,煮汁去肉,入前藥煎服。

◎方 名:當歸散(經產之劑)
總 結:養血安胎
編 號:017
組 成:當歸、川芎、芍藥、白朮、黃芩
主 治:婦人妊娠,宜常服之。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衝任藥也。
方 義:(1)衝任血盛,則能養胎而安胎。芎、歸、芍藥,能養血而益衝任。
(2)又懷妊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黃芩養陰退陽,能除胃熱。白朮補脾
燥溼,亦除胃熱。脾胃健則能運化精微,取汁為血以養胎,自無惡阻嘔逆之患矣
。故丹溪以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也。
又附方:易簡方:加山茱萸,治經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煎服法:為末,酒調服,日二。
來 源:金匱

◎方 名:啟宮丸(經產之劑)
總 結:體肥不孕
編 號:018
組 成:芎藭、白朮、甘草、茯苓、香附、神麴、半夏麴、橘紅
主 治:治子宮脂滿,不能孕育。
方 義: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變化方:(1)橘、半、白朮,燥溼以除其痰;香附、神麴,理氣以消其滯;川芎散鬱,以活其
血;則壅者通,塞者啟矣。
(2)茯苓、甘草,亦以去溼和中,助其生氣也。
炮 製:粥丸

◎方 名:達生散(經產之劑)
總 結:易產
編 號:019
組 成:陳皮、大腹皮、紫蘇、白朮、人參、炙甘草、芍藥、當歸
主 治:婦人妊娠八、九月,服數十劑,易生有力。
加 減:(1)或加枳殼、砂仁。
(2)或春加川芎,夏加黃芩,冬加本方。
(3)或有別證,以意消息。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當歸、芍藥以益其血。人參、白朮以益其氣。腹皮、陳皮、紫蘇、葉以
疏其壅。
(2)氣血不虛不滯,則臨產自無留難之患矣。
煎服法:入青五葉,黃楊腦子七箇煎。
來 源:丹溪

◎方 名:豬蹄湯(經產之劑)
總 結:通乳
編 號:020
組 成:豬蹄、通草
主 治:治乳少。
歸 經:此足陽明藥也。
方 義:(1)豬蹄鹹能潤下。
(2)通草淡能通竅。
又附方:(1)廣濟方:用豬蹄四隻,煮汁,加土瓜根,漏盧,木通各三兩,著少米豉,煮稀粥
食,治同。
(2)或以豬蹄湯調益元散服,以木梳梳乳房,乳汁自下。
煎服法:煮食。
來 源:靈苑

◎方 名:人參荊芥散(經產之劑)
總 結:血風勞
編 號:021
組 成:酸棗仁、白朮、人參、甘草、羚羊角、柴胡、芎藭、枳殼、當歸、桂心、甲
、熟地黃、荊芥、防風
主 治:治血風勞。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手少陰藥也。
方 義:陳來章曰
1.煩怠食少,盜汗心忡,人參、白朮、炙草、棗仁補而收之。
2.木盛生風,羚角、柴胡平之。
3.血氣痛滯,月水不調,芎藭、當歸、桂心、枳殼調之。
4.陰虛發熱,地黃、甲滋之。
5.血中之風,荊芥、防風散之。
煎服法:加薑煎。
來 源:婦寶

◎方 名:柏子仁丸(經產之劑)
總 結:血少經閉
編 號:022
組 成:柏子仁、熟地黃、牛膝、續斷、卷柏、澤蘭
主 治:治經行復止,血少神衰。
歸 經:此手足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柏子仁:安神而養心。
(2)地黃、牛膝、續斷:補肝腎而益衝任。
(3)卷柏、澤蘭:活血脈而通經閉。
煎服法:蜜丸,米飲下。
來 源:良方

◎方 名:芎歸六君子湯(經產之劑)
總 結:痰阻經遲
編 號:023
組 成:芎藭、當歸、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
主 治:治經水後期,其來濇少,形體肥盛。
歸 經:此足太陰厥陰藥也。
方 義:(1)二陳治其痰滯。
(2)參、朮補其氣虛。
(3)芎、歸活其經血。
煎服法:加薑煎。

◎方 名:連附四物湯(經產之劑)
總 結:熱鬱經遲
編 號:024
組 成:四物湯(當歸、地黃、芍藥、川芎)、加香附、黃連
主 治:治經水過期,紫黑成塊。
歸 經:此手少陰手足厥陰藥也。
方 義:(1)四物以益陰養血。
(2)加黃連以清血熱,香附以行氣鬱。
變化方:(1)四物加芩朮湯,治經水過多。
(2)四物加梔、連,為熱六合湯;加薑、附,為寒六合湯;加陳、朴,為氣六合湯;
加羌、艽,為風六合湯。皆婦病與經產通用之藥也。
來 源:丹溪

◎方 名:固經丸(經產之劑)
總 結:血熱崩漏
編 號:025
組 成:黃芩、香附、黃蘗、芍藥、樗皮、龜板
主 治:治經行不止,紫黑成塊,及崩中漏下。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經多不止者,陰虛不足以制包絡之火,故越其常度也。崩中漏下者,虛而挾熱也
。紫黑成塊者,火極似水也。
(1)黃芩:清上焦之火。
(2)香附:辛以散鬱。
(3)黃蘗:瀉下焦之火。
(4)芍藥、龜板:滋陰而養血;皆壯水以制陽光也。
(5)樗皮:濇以止脫。
煎服法:酒丸。
來 源:良方

◎方 名:升陽舉經湯(經產之劑)
總 結:勞傷崩漏
編 號:026
組 成:補中益氣湯加白芍、黑梔子
主 治:治崩漏,身熱自汗,短氣,倦怠懶食。
歸 經:此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補中湯以益氣升陽,退熱收汗。加芍藥以和血斂陰,黑梔以清熱止血。
又附方:又東垣蘭室祕藏「升陽舉經湯」:黃耆、當歸、白朮、羌活、防風、本、獨
活、附子、甘草、人參、熟地、川芎、細辛、桃仁、紅花、肉桂、芍藥。每服
三錢,漸加至五錢。治經水不止。
煎服法:薑三片、棗三枚煎。
來 源:東垣

◎方 名:如聖散(經產之劑)
總 結:止崩漏
編 號:027
組 成:烏梅、櫚、黑薑
主 治:治崩漏不止。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濇能止血,故用櫚。
(2)酸能收斂,故用烏梅。
(3)溫能守中,故用乾薑。
黑能止血,故並用。
煎服法:為末,每服二錢,烏海湯下。

◎方 名:牡丹皮散(經產之劑)
總 結:血瘕
編 號:028
組 成:丹皮、桂心、牛膝、赤芍藥、歸尾、延胡索、三稜、莪
主 治:治血瘕。
歸 經:此足厥陰藥也。
方 義:(1)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
(2)三稜、莪、歸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3)氣血週流,則結者散矣。
煎服法:水、酒各半煎。
來 源:良方

◎方 名:正氣天香散(經產之劑)
總 結:氣滯經遲
編 號:029
組 成:烏藥、陳皮、蘇葉、香附、乾薑
主 治:治一切諸氣,氣上湊心,心胸攻築,肋刺痛。月水不調。
歸 經: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
方 義:(1)烏藥、陳皮,專入氣分而理氣。香附、紫蘇,能入血分而行氣。引以乾薑,使
入氣分兼入血分。
(2)用諸辛溫以解鬱散肝,令氣調而血和,則經行有常,自無痛壅之患。
煎服法:每五、六錢煎。
來 源:紺珠

◎方 名:抑氣散(經產之劑)
總 結:氣盛於血
編 號:030
組 成:茯神、香附、陳皮、炙甘草
主 治: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證,頭暈膈滿。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陽藥也。
方 義:(1)經曰:「高者抑之。」香附能散鬱氣,陳皮能調諸氣,茯神能安心氣,甘草能
緩逆氣。氣得其平,則無亢害之患矣。
(2)若鬱甚者,當於理氣門中諸方選用,不必泥此。
煎服法:為末,每服二錢。
來 源:嚴氏

◎方 名:固下丸(經產之劑)
總 結:溼熱帶下
編 號:031
組 成:樗皮、白芍、黃蘗、良薑
主 治:治赤白帶下。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陳來章曰:「樗皮苦燥溼,寒勝熱,濇固下,故赤白帶因於溼熱者,用之為君。芍
藥之酸,斂陰氣,收下溜為臣。良薑之熱,以散寒溼;黃蘗之寒,以祛熱溼;並炒黑
以止血脫為佐使也。」
煎服法:粥丸,米飲下。
來 源:子和

◎方 名:當歸煎丸(經產之劑)
總 結:虛熱帶下
編 號:032
組 成:當歸、續斷、阿膠、熟地黃、白芍藥、赤芍藥、牡蠣、地榆
主 治:治赤白帶下,腹中痛,不飲食,羸瘦。
歸 經: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歸、芍、熟地、續斷、阿膠,補肝滋腎,以治血虛。
(2)牡蠣、地榆,清熱收脫,以止帶下。
(3)赤芍酸寒,能散惡血,去瘀所以生新,散之所以收之也。
煎服法:醋糊丸,米飲下。
來 源:嚴氏

◎方 名:白芷散(經產之劑)
總 結:風溼帶下
編 號:033
組 成:白芷、胎髮、海螵蛸
主 治:治赤白帶滑脫不禁。
歸 經: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白芷:辛溫燥溼而祛風。
(2)髮者血之餘,補陰消瘀,黑又能止血也。
(3)烏鹹溫收溼而和血。
煎服法:為末,酒調下二錢
來 源:良方

留言

熱門文章